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教育   44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41.
国际汉学教育: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汉语在全球的快速发展这个现实出发,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在全球传播汉语的一些宏观思考。其核心观点在于:当前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应在以往的语言内研究的基础上开展语言外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从战略的高度来重新审视当下快速发展的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将国际汉语教育的展开作为重大学术问题来研究。  相似文献   
42.
关于钱钟书先生在汉学研究方面的贡献,人们谈及较多的是他在1940-1941年间发表于《图书季刊》(Quarterly Bulletin of Chinese Bibliography)上的《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但是这其后,钱先生的作品里有关汉学的内容却少有人梳理。其实在钱先生回国后所参编的《书林季刊》里,在他的散文杂纂中,以及《管锥编》、《谈艺录》这样的煌煌巨著甚至其晚年的断片残卷中,都闪现着汉学的灵光。如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1940)为界,将钱钟书先生的汉学研究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考察其后期在汉学研究方面的思想和创作,可求得对钱先生之于汉学较为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43.
[目的/意义] 揭示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成立的过程,总结引得编纂处在索引编纂领域的影响,有助于为古籍知识库构建经验。[方法/过程] 文章通过文献分析法和演绎法,总结引得编纂处成立前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转型的社会背景,分析"整理国故"运动、"索引运动"影响下引得编纂处取得的索引成就。[结果/结论] 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是民国时期"西学东渐"整理国故"及"索引运动"等众多因素影响下的产物;引得编丛刊的问世对中国索引事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哈佛燕京学社汉学引得丛刊》成功的经验对当下的古籍知识挖掘与人文计算研究具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44.
欧洲,尤指法国是传统汉学的中心,"中国研究"则是以美国为中心。费正清是公认的中国学创始人,也是"中国学之父"。他打破了美国传统汉学的模式,研究近现代的中国从而确立了美国现代中国学的研究。本文旨在从4个方面探讨费氏对美国的汉学(中国学)研究的影响和做出的贡献:美国中国学研究由传统的汉学研究向近现代中国学研究过渡的领军人物;促使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形成学科化、机构化的特点;"冲击—反应"研究模式的特点和影响;使美中关系史研究在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中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同时,我们从中也可以略窥到美国汉学(中国学)研究发展的轨迹和特点。  相似文献   
45.
2004年,"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各国学者从"多元视野"观照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再次构筑文化交流与对话的平台.这里选登的主要是对传统汉学(Sinology)与"中国学"(China Studies)及其关系的不同见解,以及对中国文化学术传统的较新看法.中国学脱胎于、基础于汉学并且扩及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的研究,实际上是跨学科和多层面的,这渐成共识;但是,如何继承汉学传统,如何对待资料及其考据和整合,则要进一步讨论.本文据速记整理,可以窥见一些正式论文集看不到的内容.  相似文献   
46.
乾嘉时期理学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理学的总体走向是趋于没落,相比之下,乾嘉时期的理学较清初和晚清更显沉寂,但在沉寂的背后,这一时期的理学仍在不断地进行分化和调整,并因历史环境的变化和新的学术形态的出现而具有不同的学术任务的学术特征。  相似文献   
47.
日本汉学界在宋诗研究领域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本文是对吉川幸次郎《宋诗概说》、前野直彬《宋诗鉴赏辞典》等研究成果的再研究,旨在梳理异域语境中的"他者"在宋诗研究方面的新见解,对其多维度的研究、开阔的视域和通达的识见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48.
耕读传家、诗书继世,是我国古代富贵人家的书香传统之一,也是成就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的重要文教基础。20世纪初,随着近代化的公共图书馆在江苏一些城市陆续诞生,私家秘藏书籍、个人拥书自读的居家读书传统,流变而为馆藏文献公有、读者自主阅借的社会文教新风习。本文通过回溯清代私家和书院藏书在文献资源供给方面,对近现代南京、常州、苏州、镇江等地公共图书馆藏书建设的早期贡献,尤其是柳诒徵、蒋吟秋等“学者型馆长”为读者服务工作和阅读推广活动所做出的坚执努力,昭示今人应深心认同读书成才的人生价值观,继承和发扬崇文好学的文教传统,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全民阅读环境和公共文献资源,为“书香江苏”更上一层楼而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49.
赵涛 《图书情报工作》2014,58(3):140-145
汉、宋学术之争是中国思想史上最大的争论之一,也是清代学术界长期聚讼的一个主题,清代前期的许多学者都卷入了这场学术大讨论中。编纂于乾隆时期的《四库全书总目》恰恰反映了这一清代学术发展的趋势和状况,提出了经学史上著名的汉、宋二派说,体现了明显的重汉学、轻宋学的学术倾向,其秉持的学术态度和倾向作为一种思想红线,贯穿于《四库全书总目》的学术批评始终,成为《四库全书总目》经学观的精神内核和精髓。  相似文献   
50.
成都大学举办的“加快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助推国学经典进大学课堂探索”会议,旨在引导从事国学经典教学与研究的专家们,高度关注现实的社会、民生与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前沿动态,在专家、教师的互动交流中,通过相关理论研究的分享与相互探讨,积极为成都市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美好愿景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