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篇
体育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品读     
《江苏教育》2012,(16):2
宁可让学生迟一年学会读书,也不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憎恶的心理。——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反对强迫儿童学习,要求诱导儿童学习。他在《教育漫话》中指出:"儿童是喜欢变换、喜欢自由的……所以,我们不应该把书本和别种我们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综合约翰·洛克教育理论对中国学校体育影响的前期研究基础上,对洛克的体育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认为:洛克体育教育思想的主线是"环境教育决定论",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因此,教育对儿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体现了"经验主义的体育哲学观";构建了绅士教育中体育为先的体系;鼓励儿童到户外进行锻炼,按自然要求养护身体;运动技能的作用不仅在于身体健康,还有助于培养绅士的风度等。在从此基础上提出了洛克体育教育思想对我国未来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启示:强化体育在青少年儿童教育中的价值与意义;"经验主义"学说为体育学习提供崭新视角;鼓励儿童进行户外运动;关注青少年学生的身体保健与养护;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  相似文献   
13.
约翰·洛克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由于其全面深入地阐释了经验主义的观点,洛克在近代哲学的经验主义流派中处于绝对的核心地位。此外,洛克以契约原则与权利制衡为核心思想的公民意识也是他对英国思想史的又一项伟大贡献。本文试图分析洛克的现代教育观来阐述其在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指出,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帮助儿童获得享有幸福人生所必需的能力和知识,成功的儿童教育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基于对孩子人格尊重和身心关爱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经世致用的教育内容及勇于依据理性原则挑战旧俗的教育理念。纵观人类的教育改革历程,洛克是第一个站在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立场阐述儿童教育的教育家,所以对洛克儿童教育思想的深度研究,对当今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而言,具有极大的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生平黄宗羲(1610~1695),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约翰·洛克(1632~1704),17世纪英国著名  相似文献   
16.
最近读了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这本书所以称为"漫话",因为总计217条、15万字的这本小册子,全部是由写给一个人的信件整理而来。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约翰·洛克的体育思想进行归纳和整理。洛克"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的体育思想,把体育放在三育之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他从服装、饮食、睡眠、户外运动等方面阐述其以健康为指导思想,以"能工作"、"忍耐劳苦"为标准,以培养有德行、有能耐而又具有礼貌与良好教养的人为目的,构建其健康教育体系。洛克重视把个人幸福、社会发展、民族振兴和国家繁荣与健康直接联系,其体育思想对于今天的大学体育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性指导意义,也为大学生体质健康以及思想道德、服装、饮食、睡眠等问题的改善和解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约翰·洛克的体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体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健康之精神寓 于健康之身体;体育是教育的基本要素;体育锻炼和健康教育相结合;创立"绅士体育"的特殊理论。最后对其体育思 想作了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17世纪英国著名政治思想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从类似"性本善"的自然状态出发构建了一种时代所需的合理的社会政治秩序,即以社会契约观念为理论支撑的国家统治形式和权力本质。这一社会契约论,一方面为英国资产阶级取得政权提供了理论上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故而洛克有"光荣革命的辩护士"和"1688年...  相似文献   
20.
正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说:"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然而,对于一年级新生来说,从幼儿园的宽松环境突然转入到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来,还有些难以适应,注意力大约只能保持最初的十到二十分钟,就开始走神,精神涣散了。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紧扣连续注意的黄金时间,又如何在学生注意力开始分散时,吸引学生注意,使他们重新投入到语文课堂中来呢?针对以上现状,笔者总结了如下几种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