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716篇
科学研究   42篇
各国文化   28篇
体育   36篇
综合类   51篇
文化理论   17篇
信息传播   9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01.
嵇康是竹林七贤的两大领袖之一,是正始时期最重要的文人,他对当时及后世的思想界都有极大的影响。他在对待出仕和归隐的问题上都呈现出一种矛盾的心态。嵇康这种心态的产生与他深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是密  相似文献   
102.
东亚地区在文化传统上与儒学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儒家传统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已深深地影响、制约着它所辐射的国家和地区。儒家文化虽然有它的博大精深之处,有些道德理想和价值观念在现代化的冲击下进入和成为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观念体系,并在东亚经济发展的初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就其文化模式和观念体系而言,它毕竟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其负面影响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03.
陈忠实的《白鹿原》被认为是当代小说中的扛鼎之作。这部作品有别于其他的小说,与当时文学大环境即文化寻根热以及作者文化心理结构的思考有着重要的关系。儒家思想中的文化权力是整部小说讲述的核心主题,作者通过小说展现了历史维度中的文化权力的塑造、争夺以及伴随社会的转型文化权力所受到的冲击,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待儒家文化的复杂情感。  相似文献   
104.
理性处理好民族传统文化与国家发展现代化的关系意义非同一般。要站在历史与现代的角度,用科学的观点来保护和传承好民族传统文化;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借鉴其他国家保护与传承本民族文化的经验,进行综合创新,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文化发展策略。这样中国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进程中才能具有厚重的人文底蕴,中华民族才能自信地生存。  相似文献   
105.
毕诚 《中国德育》2008,(2):83-86
自古以来,中国就被世界称为“礼仪之邦”。注重礼仪,把礼仪、礼义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纲常伦理、习俗民情的本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注重礼仪和礼义教育,主张“克己复礼”“居仁由义”,是中国传统学校教育和社会风俗教化的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讲,将礼仪、礼义作为一种基本文化,作为一种教育内容,主要是儒家的文化贡献。  相似文献   
106.
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应当从中国传统人格修养中汲取营养。儒家文化的人格典范设计、道德修养培育,强调历史责任及道德的躬行实践,在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中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实现儒家人格精神的转化应该借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改革,在塑造青年学生健康人格的过程中,应该把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和关注同龄伙伴关系统一起来,建立"四位一体"的人格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07.
《白鹿原》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诗史,里面描述的不仅仅是白鹿原上白、鹿两大地主明争暗斗的历史,更折射出了中华民族在这半个世纪里的发展历程以及影响了中国文化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如何在新思潮的不断冲击下一步步地走向衰亡,这是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画卷。《白鹿原》的结构特征,可用叶脉形网状结构来定义。具体来讲,它的结构的主线是以白嘉轩为中心,以白鹿两家的矛盾为传送带,展示宗法制度与儒家文化在时代变迁与政治运动中的坚守与颓败。分支主要是集中在新一代人的身上,代表人物有兆鹏、黑娃、小娥、白灵等,体现在他们身上的是随着时代变迁了的宗法制度与儒家文化的变异,和他们之间相互的三角关系的展示。  相似文献   
108.
家国情怀是人们基于对家、国的归属意识和热爱的情感而生成的使命与责任,是儒家文化中不容忽视的精神命脉。儒家文化家国情怀以“家国同构”为社会政治伦理基础,以“忠孝一体”为核心内容,以“修身济世”为实践方式,并随着时代发展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家国情怀教育是价值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教育者唤醒、激发、引导和培育学习者主体性、感恩心、公共性、国家认同、民胞物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和情感的实践活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中国人,不仅要充分挖掘儒家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思想并对其进行现代转换,要结合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实施具有侧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要充分发挥家庭在家国情怀教育中的情感奠基作用,还要将家国情怀教育全面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并着力增强家国情怀教育的多元支撑。  相似文献   
109.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在学生的学习观念形成、文化理解、道德塑造等方面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儒家文化中有大量至今仍具有积极意义的隐喻,儒家文化隐喻有助于学生感悟学习的真谛,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有助于学生感悟文化内涵,形成成熟的文化观;有助于学生感悟道德旨趣,养成优良的道德观.教师要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学习观的培养;持中守正,推动学生文化观的形成;知仁明礼,加强学生道德观的教化.  相似文献   
110.
明治维新后期,日本国内儒学逐渐走向军国主义化。为谋发动侵华战争,明治政府将儒家文化中的忠孝伦理借助于武士道的形式扩展为全体日本人只效忠天皇一人的近代军国主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国家意识全面法西斯化的形势下,日本国内儒学研究的学术性也逐渐退化。这些为后来日本殖民者在沦陷区宣扬封建礼教,奴役中国人民提供了思想根源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