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3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4571篇
科学研究   139篇
各国文化   131篇
体育   111篇
综合类   241篇
文化理论   67篇
信息传播   37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157篇
  2014年   374篇
  2013年   369篇
  2012年   394篇
  2011年   524篇
  2010年   517篇
  2009年   433篇
  2008年   573篇
  2007年   404篇
  2006年   283篇
  2005年   204篇
  2004年   198篇
  2003年   177篇
  2002年   166篇
  2001年   144篇
  2000年   156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41.
一、执教《孔子游春》的缘由孔子的思想,不光对中国,对整个人类都具有永恒的意义。因为要寻“根”,因为对民族文化怀有深深的敬重,我读起了《论语》。在研读《论语》的基础上,我切合实际地把《论语》中跟实际生活结合紧密的有用的语录整理出来,进行分类,并于2006年2月17日向全校教师做了《聆听孔子》的专题汇报。该专题汇报得到了江苏省教科院中文系专门从事先秦诸子散文教学研究二十余年的姚曼波教授的充分肯定。于是,我想通过这个支点,引导身边的人去读《论语》,尤其是想引导小学生去诵读《论语》中关于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关于学习等浅显…  相似文献   
142.
孔子和苏格拉底同为中西文明史上的先哲。“仁知统一”是孔子所追求的道德理想的特征,它与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在把认识论与伦理学相统一方面不谋而合,但二者在本质上也存在着差异。分析二者之间的同和异对于中西文化的沟通、融合、互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3.
孔子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先驱,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教育方法和规律有着卓越、精辟的见解和诸多创造.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讨论武教学、勤于学习、学思结合等教育思想对现代教学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4.
孔子在整理古代献典籍时有明确的编辑意图,有精湛的编辑体例,孔子的活动属于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145.
“君子”是孔子追求的儒家理想人格,但相对“圣人”来说,“君子”之品行还是可以通过自身不断修养达到的。本文把“君子”人格具体分述为孝、悌、忠、信、恕、勇等。  相似文献   
146.
147.
孔子“删诗”为司马迁所首倡,然而自唐代开始就不断有人提出怀疑。但由一系列考证可以推知:孔子确曾有“删诗”之举。前人提出的三点理由,都不能成立。据钱穆考证,鲁昭公二十年(前522),孔子三十岁,始授徒设教。若此论不差,则《诗经》的固定成书并具有权威当正是在这一时期。司马迁的“孔子删诗说”并没有错,乃是后人误读了《史记》。  相似文献   
148.
周振波 《成人教育》1996,(11):30-31
值得借鉴的孔子的某些德育原则周振波作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到今天仍被认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①,特别在德育原则思想方面更有其卓著的建树,常为德育理论界所论及。孔子弟子三千,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绝大部分都是成年人。从这个意义...  相似文献   
149.
孔子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最重要的贡献莫过于他创立的仁学。“仁”是孔学的最高成就,也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对仁的考察和剖析,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关键。在孔子的论述中,仁智是统一的,仁是核心,智是实现仁的前提,由智而仁,仁智高度统一是他的为人之道和理想人格。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仁智统一学说的本质是“爱人”与“知人”的统一,人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一致,进而包括道德理想与人的知识、智慧的统一以及道德情感、信念、意志的统一。仁智统一学说奠定了儒家主体人格修养论的基础,它对于形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0.
对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全盘否定是不对的,但全盘肯定也不对,应该运用"三分法"进行分析:有的可以直接继承,拿来运用;有的则要进行改造,才能加以运用;有的就要彻底抛弃,不可继承和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对待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