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69篇
科学研究   5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11篇
信息传播   2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墨学"十论"是墨子针对上层统治者提出的具有建设性的政治哲学思想.在这一体系中,"兼爱""非攻"是核心,表现出墨学思想"兼爱交利"的根本理想旨归,其他诸论是围绕这一核心而提出的相互交通的方法策略."十论"中,各主张均具有一定独立性,但主要的还是表现为一个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完整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2.
据史料的记载,汉晋隋以来,河南地区的人口在历朝居于全国的第一位.而自唐以后到清朝,河南地区的人口数量再也没有出现过全国最高值,使得唐代成为一个明显的转折点.唐初到天宝年间,河南地区人口数量呈现由低到高的发展趋势.而此后至唐末,人口数量则蝌明显地下降,部分州郡甚至十几倍地减少.而且,唐代河南地区人口地理配置不同,中部、东部稠密,西南部相对稀疏.从人口的数量变化和地理配置可以看出,人口问题与自然和社会历史因素是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3.
黄宗羲是一位炳炳百世、熠熠万代的伟大思想家,他的诗学思想散见于平生所作的诗序、传记、碑表、墓志铭中,并与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教育等相关领域问题的论述纽结在一起,他的诗学思考视野开阔,于多层面、多角度的批评实践中提出了"史亡而后诗作"的"诗史"命题,该立论在三个维度上引发并深化着对传统"诗史"观念的探讨:1."诗之与史,相为表里者也";2."诗补史之阙";3."诗为史外传心之史".曲折的遗民人生经历使黄宗羲把诗看作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特殊存在,他用诗来作为思索社会的起点和记录心脉的总结,意图在矛盾纷繁的时代境域焦虑中突围.他的"诗史"思想谱系隐喻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浓郁的文化内涵--批判性精神、兼收并蓄的胸襟和经世致用的旨归,他以其"诗史"实践勾画出晚明的眉目,震响着清初的风雷.探究黄宗羲"诗史"的思想内涵及文化品格,必须把黄宗羲对"诗史"观念的论述纳入到中国古典诗学流变的整体历史进程中来考察,并结合黄氏所生活的明清鼎革易代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来作横向和纵向的审美观照,以期管窥其对传统诗论承传与创新的过渡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介绍了美国大学自我源头教与学的概念、目的、实现及部分学校的改革探索,以对我国创新教育的建设与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孔子与汉学     
郭小芳 《现代语文》2008,(1):123-124
本文翻译自阿列克谢耶夫<中国文学>论文集的第二集.在这篇名为<孔子与汉学>的文章中,阿氏对孔子研究的中外历史与现状做了简明扼要的阐述,提出在孔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中国的汉学研究及孔子研究寄予厚望.以管窥豹,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阿氏治学的精深及其博大的学术胸怀,更能感受到阿氏对中国文化发自肺腑的热爱.  相似文献   
16.
以《了不起的盖茨比》和《白色噪音》为范本,通过精细解读,从都市文学语境的演变、话语的衍变、风格的改变等视角,探讨美国都市文学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审美对抗格局和消长承转态势,探析个中的内在逻辑及其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17.
自“终身教育”提出至今,终身教育业已成为当代国际教育领域中的一种广泛的教育思潮,许多国家已为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然而,终身教育在中国却呈理论热、实践冷的“冷热不均”局面,终身教育在实践中的回应远不及理论对社会的影响。究其原因,是因为许多政界人士、企业家及教育家认为终身教育只不过是成人教育的同义词,或者只是一种教育理念,甚至把它视为“乌托邦”式的空想。因此,与“理念派”作不懈的“论剑”,积极探求和强调终身教育的实践意义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8.
19.
大武乐章》是《周颂》的重要组诗,它在《诗经》甚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大武乐章》的篇数、篇目和次序等方面对诸家学者的研究予以综述,以期对《大武乐章》的研究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20.
文学史上欣赏宋代散文,把“形散神聚”作为入门钥匙来步入散文这座艺术殿堂。其实,若从审美的角度对宋代不同体裁的散文做纵深剖析,它还具有人格美、意境美和哲理美,凸显着诗意的艺术特质。本文就此加以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