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国民党在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中具有重要角色与地位,从1928年开始国民党在中国开始推行训政体制,公开声称"以党治国",实际上却妄图将中国带入国民党一党专政、一党独裁的泥潭.但这样一种体制在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之前却不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如何评价国民党的训政体制,特别是全面理解其建立及存在的合法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先生为完成民主共和的任务,提出"革命程序论",将革命程序从开始到结束分为军政、训政和宪政三个阶段。"革命程序论"是实现民主宪政建设的路径选择,孙中山认为训政时期是完成民主宪政必不可少的过渡阶段,训政理论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仍有缺陷。文章主要从以党治国和地方自治两方面论述孙中山的训政理论,并简要分析其对我国宪政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国民党政府统治中期宪政思潮活跃,针对训政与宪政的抉择这一问题,时人产生了“训政派”与“宪政派”的对立,双方在报刊杂志上展开激烈争辩,训政派的观点遭到了宪政派的猛烈批判,并被逐一击破,民主宪政的思想得到了传播。  相似文献   
14.
乾隆秘密建储制度的确立成为之后清朝历代建储的"家法",在三年的训政期间,宁愿重用和珅也不信任自己的儿子嘉庆。总之,乾隆在建储以及训政时的行为表现深刻的根源就是腐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试验修订本·必修)教材中讲道孙中山把"建立民国"的程序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教材对此作了注解,但是学生仍不能形成全面的、正确的认识.本文就这一知识作一些说明,以帮助其理解.  相似文献   
16.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当局提出召开国难会议,以纾解国难。民族资产阶级连同在野人士、普通民众以及新闻媒体发起一场声势颇为浩大的宪政运动。国难会议成为这一运动的一个载体。围绕国难会议发生的宪政与训政的博弈,说明了在现实政治生活当中,实力决定着最后的走向。民族资产阶级的宪政诉求的失利,说明追求民主宪政之路,漫长而修远。  相似文献   
17.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当局提出召开国难会议,以纾解国难。民族资产阶级连同在野人士、普通民众以及新闻媒体发起一场声势颇为浩大的宪政运动。国难会议成为这一运动的一个载体。围绕国难会议发生的宪政与训政的博弈,说明了在现实政治生活当中,实力决定着最后的走向。民族资产阶级的宪政诉求的失利,说明追求民主宪政之路,漫长而修远。  相似文献   
18.
内政与外力     
1945年8月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无疑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此也形成了一个历史研究的定式:以抗战胜利为分界,将历史分为战时与战后两个阶段。战时的历史主题是中日民族问题,战后阶段的主题则是国共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9.
1928年蒋介石北伐后便借口实现孙中山的《建国大纲》,开始了其长达20年之久的“训政”。蒋介石一再声称他是孙中山的忠实信徒,并标榜其“训政”是对孙中山训政思想的继承。其实,蒋介石的“训政”无论在原则上,还是在内容及目的等方面,和孙中山都截然不同。蒋介石是以个人独裁专制篡改了孙中山主权在民并还政与民的“训政”初衷。  相似文献   
20.
邓学文 《文教资料》2008,1(15):93-96
孙中山基于民国成立以后民主共和屡遭破坏的教训,指出革命除了破坏外,还包括建设,并提出了革命建设的概念,认为革命建设是训政工作的重心,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地方自治自下而上地建设民国.不过,孙中山革命建设思想的内在逻辑存在矛盾,特别是以民治为基础的地方自治和以党治为目标的训政之间天然对立,为日后南京国民政府的相关政策和实践带来诸多的不确定性和争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