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0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36篇
教育   232篇
科学研究   76篇
体育   680篇
综合类   219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31.
对极量运动疲劳时若干生理指标的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和分析表明,极量运动疲劳时股外肌EMG振幅和IEMG值增大,部分受试者可能出现ST段下降和T波方向的改变;血LA值明显增大,闪烁值不是下降,而是上升。这提示一过性极量运动疲劳的发生机制可能首先不在中枢,而是在外周。  相似文献   
32.
红景天与运动性疲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龚云 《体育科学》2001,21(5):82-82
研究结果显示,红景天有明显的抗缺氧、抗疲劳、抗毒、抗微波辐射作用,毒性小,且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作用和双向调节作用也很明显.人体试验表明,红景天制剂能改善志愿受试者的体力、智力和工作能力,健康人服用红景天制剂一疗程就能提高其注意力、记忆力.  相似文献   
33.
通过对近年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回顾与总结,作者认为在进行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中,必需充分发挥祖国传统医学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并使之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同时应加大力量对中医基础理论与古医籍的研究和挖掘。  相似文献   
34.
运动性疲劳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四个方面(细胞内分子、细胞膜分子、细胞外分子和其他广泛存在的分子和离子)综合分析运动性疲劳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达到完善运动性疲劳机制理论体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35.
本次调查和实验旨在探讨运动性胃肠综合征的发病特征及外运动性胃肠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依次为腹痛(19例、其治疗方法,为运动队的医务监督工作提供参考。29.7%)、恶心(13例、20.3%)、呕吐(12例、18.75%)、便意(10例、对象与方法:15.6%),而烧心感、腹泻较少,分别为7例(10.9%)和  相似文献   
36.
近年来,大学生身体素质不佳,已成为"老大难",也是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多地曾出现在体测、运动会、马拉松中晕倒甚至猝死事件,这给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小的考验。带着因涉跑引起猝死的疑问,通过猝死案例分析,探究高校大学生猝死的病理学的非运动成因。研究认为:涉跑猝死的主因是先天性生理疾病,运动不是引发猝死的主要诱因,并提出了预防运动猝死的"堵疏结合"的医学监控策略和体医融合防卫机制构建方法。建议通过入校时医学筛查、跑前医学检查、跑中医学观察、猝死现场急救、跑后跟踪复查降低猝死风险;建立宿舍、运动场地、运动项目的全覆盖的心脏复苏志愿队伍,实施"黄金8分钟"内的急救生存链;建立学生、学校、政府、社会四方体育运动分级分类保险制度,从风险转移和人道主义援助进行关怀;建立涉跑猝死、猝死、非正常死亡的数据库,开展非正常死亡人员的病理学研究;建立全生命周期医学监控和健康安全宣传教育,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人员的体医融合防卫机制。  相似文献   
37.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浙沪两省市194名游泳运动员进行运动性伤病调查,主要从运动性伤病的类型、部位、性质方面对比分析不同竞技水平游泳运动员的伤病表型特征。结果显示:优秀运动员运动性损伤较常见,多以慢性劳损为主,损伤部位依次为肩关节、腰背部和膝关节;一般运动员常发生急性损伤,损伤部位依次为膝关节、肩关节和腰背部。两组运动员鼻炎和中耳炎均常见。因此,依据运动性伤病的可能原因与机制,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减少运动性伤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8.
从损伤机制和检测指标两个方面对运动性骨骼肌损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表明:运动性骨骼肌损伤主要原因为机械外力导致骨骼肌的肌膜完整性、流动性和通透性受损,进而导致骨骼肌细胞内钙离子超载,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一些蛋白如Caveolin-3、Calpains和Ubiquitin的表达改变可能参与了细胞内的钙超载调控,机械性外力作用和代谢性刺激综合作用可以诱发、加重骨骼肌微结构的损伤.  相似文献   
39.
采用调查法对体育舞蹈选手发生的运动性损伤的性质、部位及病因等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体育舞蹈选手运动性损伤多发于运动支撑器官,并和运动训练方法、比赛、舞伴、场地、年龄、心理等情况有一定的关系。建议体育舞蹈选手进行科学训练,加强医务监督。  相似文献   
40.
目的:用针灸配合浅针耳穴综合治疗运动员运动性失眠以缓解因失眠导致的精神不振、困倦乏力和反应迟钝等症状,从而提高运动员的训练质量和运动成绩。方法:随机分组分成针灸组和对照组。针灸组,以针刺印堂、神门、三阴交为主穴,结合脏腑酌情加取穴位并配以浅针耳穴。药物组,口服安神补心胶囊。结果:针灸组和药物组均为30例,有效率分别为93.3%和70.0%,通过假设检验,得出两组治疗效果存在显著差异( P<0.05)。结论:针灸配合耳穴浅针综合治疗运动员运动性失眠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好,适合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