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70篇
教育   320篇
科学研究   275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52篇
综合类   37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7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751.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指出在后奥运时代,竞技体育要得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一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是指竞技体育的发展源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人才来源群众,竞技体育思想只有通过人民群众才能得到更好地贯彻;“到群众中去”是指竞技体育的发展要为群众体育服务,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观赏需求,要把竞技体育文化传播给群众,尤其是要在占全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村传播竞技体育文化,大力发展农村体育。  相似文献   
752.
基于渔获统计的西北太平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丁琪  陈新军  李纲  方舟 《资源科学》2013,35(10):2032-2040
可持续利用评价是确保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基础.本文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1950-2010年西北太平洋渔获生产统计数据,结合Fishbase提供的相关鱼种的营养级(TL)以及Sea Around Us Project Database提供的海洋无脊椎动物的营养级,探讨61年期间西北太平洋渔获物平均营养级的变化情况,以此来判定其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研究认为,西北太平洋渔获物平均营养级大体可分为5个阶段: 1950-1961年,其渔获物平均营养级基本保持不变,稳定在3.40~3.45 间;1962-1973 年,平均营养级呈振荡上升并达到历史最高值的3.58;1974-1987年,平均营养级由最高值下降至历史最低值的3.35;1989-2010年,平均营养级出现了先下降后稳步上升的趋势,并稳定在3.41~3.45间.若仅统计营养级大于3.25渔获种类的产量时,其渔获物平均营养级从1988年开始出现稳定下降,从1988年最高的4.05逐步下降到2005年的3.84,并在2006-2010年稳定在3.84~3.86间.营养级平衡指数(FIB)在1950-1973年持续上升,1974-1987年间出现下降,1988年则大幅上升,1989-2010年间在波动中下降.研究认为,西北太平洋海域渔业资源开发已经出现“捕捞对象沿着海洋食物网向下移动”的现象,其渔获物平均营养级降低表明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且平均营养级的下降主要是由过度捕捞所引起.  相似文献   
753.
ABSTRACT

The creative economy has seen cultural policy swallowed up by a narrow vision of economic growth, its impacts on the urban fabric captured by property developers, and its promises of meaningful activity challenged by the exploitation and inequities of cultural labour markets. So it needs to be abandoned and re-thought, but on what basi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otential for cultural work to encourage alternative visions of the “good life”, in particular, how it might encourage a kind of “sustainable prosperity” wherein human flourishing is not linked to high levels of material consumption but rather the capabilities to engage with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actices and communities. We critically explore these ideas in three locations: a London borough, a deindustrialised city in England’s midlands and a rural town on the Welsh/English border. Across these diverse landscapes and socio-economic contexts, we look at different versions of the good life and at the possibilities and constraints of cultural activity as a way of achieving kinds of sustainable prosperity.  相似文献   
754.
邓晓军  翟禄新  李艺 《资源科学》2013,35(1):157-164
为了定量评价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状态和程度,在阐述水资源足迹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实体水消费、产品水消耗和生态水需求等账户对2000年-2009年桂林市的水资源利用进行定量测度,并根据水资源匮乏度和万元GDP水资源足迹等评价指标对其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0年来,桂林市的水资源足迹总体呈上升趋势,水资源的利用越来越接近不可持续的临界状态;实体水消费在水资源足迹中占的比重最大,而农业灌溉用水又占据了实体水消费的80%以上,今后应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减少传统农业尤其是猪肉、牛肉等水资源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和旅游业;尽管万元GDP水资源足迹逐步下降,但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还应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755.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关键。地球大数据对于克服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中传统统计数据的不足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凭借宏观、动态、多样的优势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提供新的动力。文章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城市可持续性评价指标研究与评估实践的基础上,以SDG 11(可持续城市与社区)为核心,兼顾其他SDGs中体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维度,充分挖掘地球大数据完备、实时、稳健、客观等优势,选取12个适合运用地球大数据来进行评估的指标。其中,7个直接指标从SDG11具体标中抽取,依次为SDG 11.1、SDG 11.2、SDG 11.3、SDG 11.6、SDG 11.7、SDG 11.a、SDG 11.b等;另外5个关联指标为不包含在SDG 11中,但与城市可持续评估息息相关的代表性评价指标,分别为SDG6.3、SDG 7.2、SDG 8.1、SDG 9c、SDG 15.1等。文章介绍这12个指标在城市可持续评估中可发挥的作用,以及评估的数据、指标与方法。最后,提出基于地球大数据进行可持续指标计算,实现了对多源信息的整合利用,将有助于实现更加定量、实时、精细的城市可持续评价。  相似文献   
756.
周海林  樊平 《资源科学》2000,22(1):69-72
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地区生产力布局“空投式-镶嵌型”到主要依靠城市、区域经济系统的自增长能力和其自身的投资环境吸引力,我国区域、城市发展的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发展的机遇增多,主动性增强,但发展的不稳定性也同时增强。如何把握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机遇,引导$可持续发展;城市;国有企业;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57.
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系统的Web GIS解决方案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随着国际互联网不断发展,在Web上进行各种信息的发布成了当前国际社会的研究热点问题。在地理信息系统领域也产生了在Web上发布地理空间信息的WebGIS技术。它为在Internet上实现GIS空间信息共享提供了技术保障。结合国家“旧物”科技攻关项目“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示范”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网络系统的WebGIS解决方案,设计与开发空间信息共享软件平台并研究解决了一系列空间信息共享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758.
生态空间占用是由生态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种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方法。它根据维持人类的自然资源消费量和同化人类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生产性空间进行估算。并与给定区域实际生物承载力进行比较,衡量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1]。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问题将越来越重要,开展生态空间占用的研究也变得十分紧迫和必要。  相似文献   
759.
依据校园足球发展的政策与现状,探索大学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路径。从顶层设计的内涵出发,剖析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从国家、地区与学校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措施。在国家层面上宏观把控大学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在地区层面上对大学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做科学性的、原则性的导向,在大学自身层面上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为此,就大学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顶层设计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大学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措施,顺应高校足球改革的需求,顺应高校体育综合改革的需求。同时,丰富其理论基础,拓宽其育人途径,从而达到促进大学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760.
为了探究城市化、科技进步与绿色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以科技进步、城市化与绿色发展的相互作用机制为理论基础,依据广东省1993~2020年的时序数据,对科技进步、城市化与绿色发展三者关系通过应用VAR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Granger 因果检验、方差分解等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科技进步和城市化对绿色发展具有正向影响作用;绿色发展对城市化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城市化推动了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对城市化的影响并不显著。为此,研究结论对科技发展、城市化与绿色发展等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实证证据,使得广东在今后能够更好的坚持以科技发展、高质量的城市化进程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