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6篇
教育   384篇
科学研究   102篇
体育   163篇
综合类   10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Marine diatoms construct their hierarchically ordered, three-dimensional (3D) external structures called frustules through precise biomineralization processes. Recapitulating the remarkable architectures and functions of diatom frustules in artificial materials is a major challenge that has important technological implications for hierarchically ordered composites. Here, we report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ly ordered, mineralized composites based on fabrication of complex self-supporting porous structures—made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amyloid fusion proteins and the natural polysaccharide chitin—and performing in situ multiscale protein-mediated mineralization with diverse inorganic materials, including SiO2, TiO2 and Ga2O3. Subsequently, using sugar cubes as templates, we demonstrate that 3D fabricated porous structures can become colonized by engineered bacteria and can be functionalized with highly photoreactive minerals, thereby enabling co-localization of the photocatalytic units with a bacteria-based hydrogenase reaction for a successful semi-solid artificial photosynthesis system for hydrogen evolution. Our study thus highlights the power of coupling genetically engineered proteins and polysaccharides with biofabrication techniques to generate hierarchically organized mineralized porous structures inspired by nature.  相似文献   
32.
摘要:目的:探讨抗阻训练对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MI)大鼠心脏和骨骼肌形态结构及神经调节蛋白1(Neuregulin1, NRG1)表征的影响及其性别差异。方法:3月龄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雄性假心梗组(MS)、雄性心梗安静组(MMI)、雄性心梗运动组(MMR)、雌性假心梗组(FS),雌性心梗安静组(FMI)和雌性心梗运动组(FMR),每组8只。MMR和FMR组进行为期4wk负荷渐进性递增抗阻训练。血流动力学测定心功能;组织学染色观察并计算形态学变化;检测心脏和骨骼肌中NRG1和ErbB2/4受体的表达变化。结果:MI后大鼠心功能显著降低,心肌组织出现替代性纤维化,腓肠肌质量和细胞横截面积不同程度减小。抗阻训练显著提高了MI大鼠心功能,增加了腓肠肌相对质量和细胞横截面积,同时显著上调雄性MI大鼠心肌和骨骼肌中NRG1蛋白水平及雄性和雌性MI大鼠ErbB2和ErbB4的表达(p<0.05, p<0.01)。结论:抗阻训练促进MI大鼠心功能改善和骨骼肌生长,上调心肌和骨骼肌中NRG1及其受体表达,且不同性别之间存在程度差异性。  相似文献   
33.
本文首次较全面论述了心肌收缩成分缩短加速度这一类精确地、敏感地,在更深层次上反映心肌收缩性能的指标在运动心脏功能研究中的生理意义,详细探讨了心肌收缩成分缩短加速度类指标提出的背景、测量原理,曲线波型特点及参数值.为这类指标在运动性心脏心肌收缩性能的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基础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4.
运动性心脏心肌收缩性的研究是运动员心脏功能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较祥细论述了经过系统训练的人和动物,在运动负荷状态下、过度运动负荷状态和安静状态下心肌收缩性能的变化特征,生理意义和预后发展.并对其产生的生理机制进行了探讨.为更深入了解运动性心脑心肌收缩性能的变化特征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5.
乳清蛋白与运动营养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当今竞技体育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越来越高,普通膳食蛋白质的质量已不能满足训练和比赛的需要,乳清蛋白是一类利用先进工艺从牛奶中提取的蛋白质,它具有很高的生物学价值,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提供长时问运动时骨骼肌的能量供应;促进蛋白合成和肌肉增长;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性;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和延缓中枢疲劳,乳清蛋白是一种理想的运动营养食品,它在运动营养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6.
To study the protective role of Arogh on isoproterenol induced myocardial damage in rats. The effect of Arogh pretreatment on isoproterenol induced myocardial damage was assessed by studying the levels of lipid peroxides and changes in the activity of marker enzymes such as creatine kinase, lactate dehydrogenase and transaminases in serum and heart tissue. In isoproterenol administered rats, a significant decrease was observed in the activity of marker enzymes in the heart with a corresponding increase in their levels in serum. Lipid peroxide level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serum and heart. In rats pretreated with arogh, the level of lipid peroxides and the activity of marker enzymes were maintained at near normal values. Pretreatment with Arogh offered a protective effect against isoproterenol induced myocardial damage in rats as evidenced by LDH isoenzyme patterm and histopathological studies of heart tissue.  相似文献   
37.
蛋白质芯片技术及生物医学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靳刚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18(5):362-364,361
蛋白质芯片技术是一种新型蛋白质分析技术。文章介绍了研究它的目的和意义,重点介绍它的研制过程和研究内容以及生物医学应用。  相似文献   
38.
蛋白质芯片技术是采用微阵列方法,对样品中蛋白质进行高通量、高灵敏度分析的技术。它不仅是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强有力的工具,也是临床应用中疾病早期诊断、预后和治疗效果评测的新手段,其研究成果拓展了与人类健康更加贴近的应用领域。本文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蛋白质芯片技术的原理和分类、固相基质和蛋白质的固定、信号检测等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39.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血清免疫抑制酸性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免疫抑制酸性蛋白 (IAP)检测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采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检测了 6 8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及 30例正常对照的血清 IAP.结果表明 :正常人血清 IAP含量为 (346± 10 7) μg/ m L,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血清 IAP为 (6 73± 149) μg/ m L,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肿瘤患者的 IAP阳性率高达 85.3% (58/ 6 8) , - 期患者血清IAP水平明显高于 - 期患者 (P<0 .0 1) ,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 ,IAP水平也随之增高 ;口腔颌面部鳞癌与唾液腺癌之间 IAP水平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治疗后血清 IAP水平明显下降 (P<0 .0 1) ,复发者血清 IAP复又回升 ,而未复发者 IAP水平处于正常水平 .说明检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血清 IAP有助于监视病情的发展、观察疗效及判断预后 ,动态研究可监测肿瘤的复发与转移 .  相似文献   
40.
由清华大学-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结构生物学联合研究小组完成的"线粒体呼吸链膜蛋白复合物Ⅱ的晶体结构"研究成果以Article的方式发表在2005年7月1日出版的Cell上.本文介绍了该项成果的研究背景、意义、主要创新点及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