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1122篇
科学研究   104篇
各国文化   61篇
体育   361篇
综合类   29篇
文化理论   29篇
信息传播   94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181篇
  2013年   165篇
  2012年   193篇
  2011年   274篇
  2010年   241篇
  2009年   249篇
  2008年   257篇
  2007年   236篇
  2006年   178篇
  2005年   152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31.
娱乐报道的低俗化倾向是近年老生常谈的问题。娱乐报道,由于一部分涉及名人私生活,媒体把握不好就容易引发低俗化倾向。这就引出一个话题,媒体如何把握和坚守娱乐报道的底线?媒体是否有报道名人隐私的自由?媒体应该如何自律?  相似文献   
32.
所谓新闻人物专访,就是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采写方式,其重点在于记者应该带着目的性对新闻人物进行专门的采访。新闻人物专访稿件也应当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构成的一种带着通讯性  相似文献   
33.
如今,博客已经成为大多网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博客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理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其中,博客的主体更加多元化,除了普通大众,众多专业人士、文化名流、工商业精英、明星、政治领袖都拥有了Blog,自由的形态让博  相似文献   
34.
采访万玛加很难,倒不是因为他是一位荣获第八届长江韬奋奖获奖者的“名人”,而是他总奔波于草原牧区,连续3个月,我多次打电话,他都在青南雪灾现场采访。2008年春节后的一天,我终于见到了他。面前的万玛加表情坚毅,头发花白,身材健硕,健谈、热情、待人真诚。 一见我,连说了几声“对不起”。了解万玛加的人都说他是一个性格朴实、为人谦虚谨慎,豪爽正派的藏族汉子,同事们一起聚会。只要有万玛加,饭桌上常常会笑声不断,  相似文献   
35.
清人涨潮在<幽梦影>中说:"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以无癖."如此说来,蝶之于花,泉之于山,苔之于石,藻之于水,藤萝之于乔木,均是不可或缺之物.可见癖好之于人生,实是独特的文化个性的体现.当今读书界中有"书癖"者甚多,"八闽之子"林公武先生便是其一.  相似文献   
36.
"宁可亏十几万块钱也要把房子卖掉,不和名人为邻!"这是一位古董商的一番牢骚话.一年多前,这位古董商买了一幢别墅,搬进新房后才发觉邻居是位大名人.于是他果断决定把房卖掉,原因只有一条,那就是为了子孙后代免受拆迁之苦.  相似文献   
37.
高校名人档案征集规范化程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清华大学校长、现代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大学,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是一所大学的品牌与灵魂,他们的治学态度和人格魅力,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而且铸就了大学的品格.可以说,大学的精神在大师身上得以最集中的体现.因此,为大师组建名人档案,是传承大学精神的必要途径,是高校档案馆应尽的职责.然而,由于名人档案大多具有"私有"的特点,其征集必须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之上,缺乏像书、教学、科研类档案那样强有力的归档制度的保障,因此要使名人建档工作成为档案馆的基本业务之一,走持续发展的道路,只能通过规范化的征集程序来实现.  相似文献   
38.
今年是文汇报副刊“笔会”创刊160周年,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创刊60周年。喜逢“双甲子”之际,我们特邀这两个当代中国报纸名牌副刊的部分编辑撰文.诠释编辑副刊的理念,诉说“为人作嫁衣裳”的甘苦,以此表示庆贺。[编者按]  相似文献   
39.
螺洲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南台岛的东南面,它南对五虎山,北望石鼓山,东临福厦路,西环乌龙江,可谓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地灵人杰,名人荟萃,清宣统皇帝溥仪的太傅陈宝琛就是这里人。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名人,陈宝琛从政的情况,在不少书中都能看到,而他在螺洲老家的逸事趣闻,人们则知之甚少,本文略列一二,以飨读者。一建造“陈氏五楼”陈宝琛建造的“陈氏五楼”,是集居住、藏书、赏玩为一体的庭园式建筑。始建于清光绪年间,至民国初全面竣工,整个建筑群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4113平方米,内有庭院花园、鱼池凉亭等,兼具江南私家园林与北方庭院风格的特色,…  相似文献   
40.
1994年1月《海宁日报》复刊,每周出一个副刊,一个整版。我们给副刊取名“海宁潮”,是因为海宁处于钱塘江北岸,钱塘大潮在这里形成最美的“一线潮”。有了这么一个“本土化”的名字,毋庸置疑,这个副刊所反映的内容也应该是“本土化”的。提到本土化,我们马上想到海宁最有代表性的人文资源——潮文化、灯文化和名人文化。在讨论专版设计方案时,我们认为,这三大文化是海宁的“独家”资源.且富有乡土色彩,应该成为《海宁日报》副刊的主要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