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45篇
  免费   139篇
  国内免费   494篇
教育   11345篇
科学研究   4312篇
各国文化   106篇
体育   483篇
综合类   491篇
文化理论   128篇
信息传播   14613篇
  2024年   585篇
  2023年   2015篇
  2022年   837篇
  2021年   984篇
  2020年   695篇
  2019年   668篇
  2018年   398篇
  2017年   585篇
  2016年   763篇
  2015年   1196篇
  2014年   2315篇
  2013年   1940篇
  2012年   2330篇
  2011年   2714篇
  2010年   1946篇
  2009年   2007篇
  2008年   1992篇
  2007年   1549篇
  2006年   1194篇
  2005年   1169篇
  2004年   1163篇
  2003年   743篇
  2002年   591篇
  2001年   438篇
  2000年   285篇
  1999年   114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991.
[目的 /意义]数字乡村和数字政府作为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挖掘二者的政策关联度,探究其在政策内容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有助于推动中国的数字化转型,实现政务服务高效化、决策模式科学化、城乡治理精细化。[方法 /过程]基于政策信息学理论,对数字乡村政策和数字政府政策的文本内容进行比较研究,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二者的编码结果进行计算。[结果 /结论 ]数字乡村政策和数字政府政策在数字技术建设维度的关联度最高,说明二者对于数字技术建设的政策需求最为相似;在经济建设维度的关联度最低,且数字乡村政策在经济建设方面的需求远高于数字政府政策,说明数字乡村发展亟需经济基础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意义]探讨数字囤积及其相关概念的形成与含义,分析数字囤积活动的产生、演变和影响;深化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研究,推动个人信息管理实践的良性发展。[方法/过程]按照研究主题调研国内外数字囤积文献并进行系统梳理,重点关注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图书情报学、信息资源管理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形成研究所需的理论基础,引入管理学中的问题求解模型构建本文的分析框架,且结合个人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展开研究。[结果/结论 ]总结现有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阐述数字囤积活动和概念的产生与发展;提出数字囤积是一个包含症状显露、问题成因、方案应用3个阶段的螺旋上升式劣化过程;分析数字囤积活动对个人、组织和社会的影响,指出对实物囤积与数字囤积的关系、数字囤积与电子设备使用的关系、特定对象的数字囤积行为、数字囤积对组织及社会的影响等问题仍需深入研究;给出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即界定相关概念和术语、探寻合理可行之对策和推进整体化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993.
数字时代加速到来,开展新型媒体智库建设并发挥重要作用,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命题。本文以人民网人民在线和人民数据的智库建设实践为例,探讨新型媒体智库如何拓展党媒数字领域的场景应用,如何全面打通数据“存管用”全链条,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意义]央地数字乡村政策协同对于政策落实并发挥最优政策效果、使数字乡村政策成为农业升级转型、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强大助力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过程]利用2018—2021年中央数字乡村政策和四大地区数字乡村政策样本数据,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央和地方数字乡村政策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定量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进行单因子探测和多因子交互探测,分析各政策工具指标对央地政策协同水平的影响程度,探究政策间的多级联动效应。[结果 /结论 ]四地区央地政策总体协同水平不断优化,政策发展存在区域不平衡现象且区域差异趋于扩大,中部地区央地环境型政策工具协同水平、东北地区央地需求型政策工具协同水平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各影响因素中科技创新政策是中央数字乡村政策与地方数字乡村政策协同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且各影响因素间的两两交互作用效果强于单个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意义]拓展并深化数字囤积的理论研究,针对人文学者的数字囤积行为进行情境化探索。[方法/过程]采用半结构访谈、关键事件技术法和主题分析法研究人文学者的数字囤积行为。首先通过半结构化访谈采集19名人文学者数字囤积的关键事件,然后对访谈语料进行开放式编码,最终析出数字囤积相关的三大模块和7项子主题。[结果/结论]多维度揭示人文学者在学术信息实践中的数字囤积行为,包括对人文学者数字囤积行为的概念化解析、行为模式的动态演化及囤积者类型的识别、数字囤积的情境因素挖掘,在此基础上构建多元要素和多情境方向发展的数字囤积行为形成机理模型。最后,从认知科学、行为科学和设计科学的理论视角以及量化自我的实践视角出发,为进一步探索和优化人文学者在数字化学术环境下的学术信息管理行为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996.
电子游戏并不是洪水猛兽,它只是数字时代的父母、教师以及研究者们必须去了解、学习和掌握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997.
信息技术推动了档案记忆研究的发展,数字记忆成为档案学理论研究新的增长点。本文通过梳理档案学视域下数字记忆研究的历史脉络,发现其研究取向具体表现为记忆构建的阐释取向、基于档案管理的资源取向、记忆功用的知识取向和学科发展的融合取向,认为应转变资源取向的研究重点、强化知识取向的深层意义、注重阐释取向的可延展性和理顺融合取向的概念问题。  相似文献   
998.
邓银花 《图书馆》2023,(5):27-3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我国数字化社会正在加速形成,公共图书馆是实现公民数字素养教育的制度保障,具有开展全民数字素养教育的有利条件和先天优势,但还存在理论研究落后、制度供给缺乏、教育培训活动少等问题。当前,美国、新加坡、英国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公众数字素养教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数字素养教育政策体系,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数字素养教育实践活动。未来,推进公共图书馆开展数字素养教育,应从加强理论研究、加强制度供给、明确重点教育对象、精心设计教育内容、创设多元教育形式和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等六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99.
卜淼 《图书馆》2023,(5):34-40
文章通过文献调研和网络调研等方法,介绍新加坡图书馆老年人数字素养服务的背景,结合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国家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实践,从政策规划和项目开展两方面系统梳理图书馆老年人数字素养服务的内容、特点和有益经验,提出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和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的对策,以期为图书馆参与国家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行动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00.
在分析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现状的基础上,指出读者阅读需求与图书馆线上提供能力、传统阅读服务与读者深层次服务渴求以及图书馆行业联盟与现行机制体制之间的矛盾,提出公共图书馆资源服务创新应构建数字中台,深挖数据价值,打造智慧化的数字中枢;加强技术赋能,推进图书馆服务智慧化转型;革新运营模式,打造线上线下融合、上下游协同的资源服务新生态。公共图书馆需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创新服务内容和手段,将资源服务转换为知识服务,加快推进公共图书馆的智慧化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