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556篇
科学研究   55篇
各国文化   100篇
体育   154篇
综合类   75篇
文化理论   24篇
信息传播   37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235篇
  2013年   177篇
  2012年   183篇
  2011年   160篇
  2010年   178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180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2012年6月,南京市博物馆对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葛塘街道中鑫路北侧的一座汉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为竖穴土坑木椁墓,平面呈刀形,由墓室及墓道组成。随葬器物多位于头箱及侧箱,有陶罐、陶壶、陶瓿、陶灶、陶琀、铜削、铜锅、铜镜、铜车马器、铜钱、铁剑、漆耳杯等。该墓虽遭施工破坏,但形制基本完整,出土器物较为丰富,器物组合清晰。其中,墓道内随葬明器类铜车马器的现象在南京及其附近地区同时期墓葬中较为少见,为研究南京地区汉代墓葬分期、演变规律和随葬制度等提供了新的考古学材料。  相似文献   
72.
在《荀子》一书中,引用《诗经》有83处。除大量引《诗》外,还有一些论《诗》的内容,这都明确地反映了荀子的一些诗学观念。荀子既谈其内容和旨意,又将其统摄在圣人之道之下,视之为道的载体,指导人们修身、从政,很大程度地将《诗》道德伦理化和政治化了,为汉兴以来《诗》的经学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3.
分析安平崔氏家族成员的韵文用韵情况,可以归纳出东汉时期安平地区方音的几个不同于东汉主流通语的特征,包括鱼部主元音未高化而与侯部分立、幽部非三等字未同宵部发生合流,侯部三等字未并入幽部、脂微分立、阳部二等和部分三等未进入耕部等,并在此基础上为这些现象构拟了音值。进而可以发现汉代安平方言是一种较为保守的方言,与同时期的其他方言相比保留了更多先秦时期汉语的语音特征。  相似文献   
74.
刘师培(1884—1919),字申叔,又名光汉,别号左,江苏仪征人。仪征刘氏乃晚清有名的经学世家,在晚清学界的影响较大,以三世相续共注一部《春秋左氏传》而著称于当世。刘师培的学术研究一方面绍承家学余绪,继承扬州先辈诸儒治学的方法,另一方面又大量吸收西方哲学与社会思想,对中  相似文献   
75.
论汉代易学家对文献学发展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占筮用书,其《易传》是一部充满丰富哲理的古代哲学著作。汉代易学家在对《周易》的诠释中,形成了汉代的易学文献体系,对文献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该文就汉代易学文献的发展及刘向父子、班固、郑玄在文献学方面的贡献略作阐述。  相似文献   
76.
"骚体抒情诗"包括收录于王逸《楚辞章句》中汉人模拟楚辞的作品和汉人以"赋"命名的骚体作品,这些作品是汉代文人的个体抒情诗,本文的内容,就是要对汉代骚体抒情诗的时代主题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并由此来解剖汉代文人心态。  相似文献   
77.
王凯旋 《文化学刊》2010,(3):148-153
谣谚是来源于社会民俗文化生活的独特文学样式,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宝贵的经验总结。其中,汉代谣谚涉及的内容和领域相当宽广,观察的视点既准确又尖锐,文笔简洁精当,其文词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丰富而深刻。汉代的民间谣谚又至为优美舒展,对人物性格和事件的刻画入木三分,是优美的文学亦是精当的史学,是汉代民俗风物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78.
汉代儒学是古代儒学与阴阳家、道家、法家融合的产物。它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保留了传统儒学的仁义礼智信等实质与核心,但自身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比如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等。这些理论的提出使汉代儒学适应了帝国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需要,因此儒学取代道家的黄老之治成为汉代正统学说,得到了统治者的扶持。它一方面教导人民顺应天意,另一方面大力总结社会统治技术,宣扬君权,天子存在的合理性,表现出世俗性、制度化的特点,在汉代统一的背景下成为大一统的思想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9.
《诗经》是“六经”之一,熊十力对《诗经》进行新的诠释,走的是一条“经学泛哲学化”的理路,把“四科”之中的“义理之科”作为“六经”之宗,没有“义理之科”的贞定,“经济之科”“考据之科”“文学之科”乃茫荡无根据。他明确指出《诗经》一定有《诗传》,并强调“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是《诗传》的总纲领。同时认为,《诗经》里面的诗歌,大多出自“农家”学派之手。《诗经》中有大量表现“怨”的诗,当作孟子的论断“《诗》亡然后《春秋》作”的原因。熊十力对《诗经》中《二南》诗高度重视,之所以读《关雎》得出“思无邪”的评价,缘见得人生本来清净、真实,不须作更多的猜想。同时他指出了中国宗教之所以不兴的原因,即“即事多所欣”。在日常生活里,自有一种欣悦、和适、勤勉、温柔、敦厚、庄敬、日强等等的意趣,用不着起什么恐怖,也不须幻想什么天国,并要求我们通过解读《二南》,识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大步走上人生的坦途,向前努力,而不至于面墙了,表达了熊十力对人生理想的美好追求。  相似文献   
80.
王峰 《寻根》2013,(5):18-23
汉画中的佛教造像是佛教反映在汉代绘画、雕刻领域的产物,是后世石窟造像普及的先声。在江苏、山东、四川、河南等地发现了一批与佛教有关的汉画图像,本文把这些汉画佛教图像分为汉画中的佛像图、汉画中的佛教故事图、汉画中的驯象和乘象图、南阳汉画中具有佛教因素的图像等,并对其源由分别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