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95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34篇
教育   10974篇
科学研究   591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23篇
综合类   238篇
文化理论   11篇
信息传播   415篇
  2024年   73篇
  2023年   266篇
  2022年   119篇
  2021年   210篇
  2020年   208篇
  2019年   235篇
  2018年   126篇
  2017年   291篇
  2016年   353篇
  2015年   425篇
  2014年   946篇
  2013年   964篇
  2012年   1088篇
  2011年   1254篇
  2010年   1110篇
  2009年   904篇
  2008年   1035篇
  2007年   704篇
  2006年   590篇
  2005年   501篇
  2004年   282篇
  2003年   145篇
  2002年   155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98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82.
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说,游戏是学习的基础,幼儿的生活就是游戏,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是幼儿教育的一大特征,也是区别于小学教育的一个方面。幼儿的年龄特征就决定了他们好动、注意力时间短的特点。作为幼儿教师,要充分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创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合理地引导幼儿进行游戏,教师在积极参与游戏中,要不断生成新游戏,促进幼儿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3.
情绪对认知的影响是广泛而普遍的。从语篇生成的视角,探讨“情绪-认知”机制对语篇特定内容的制约作用,语篇对真实世界的反映往往经过情绪对认知的作用而受到某种程度的“过滤”与“染色”。其最直接的表现是语篇中反映出来的感知世界,在情绪对注意选择性的干预和对知觉的“歪曲”下,具有特定的突显。其具体表现被归纳为三种规律,即适宜律、可控律和抑制律,前两者侧重知觉印象的效果,而后者则强调主体知觉的动觉过程。  相似文献   
84.
当儿童面临某一问题而不能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解决时就会产生认知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会导致一种"紧张感",为了消除这种感觉就会产生试图解决问题的动机。如果在问题的诱惑之下,教师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适时介入适度指导,逐渐将学习的责任转向学生自己;那么学生通过个性的数学课堂探究,有可能经历深刻的个体思维体验形成探究策略,还有可能在探究中不断生出新的困惑,这样伴随着师生互动的深入,学生会不断丰盈着自己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85.
86.
新课标实施以来,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因此创造出许多“未曾预约的精彩”。但是,由于“未曾预约的精彩”一度被过度渲染,导致预设一再遭到贬损。如何正确看待这一倾向并加以引导?这是当前阅读教学必须正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7.
政治课堂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强调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生成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基。  相似文献   
88.
高中地理"动态生成"课堂的构建,要靠老师的引导组织。老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从具体学情出发,改进教学方法,实行多种方式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过程中,老师注意抓住"生成因子",并因势利导为课堂所用。  相似文献   
89.
胡晓静 《甘肃教育》2014,(24):70-70
正教学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的预设。没有精心的预设,也就没有流畅而精彩的课堂。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的、理性的思考和安排。预设是实现教学最优化的前提。没有预设的课堂肯定是散漫、杂乱和无序的。只有事先预设好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做到对教材"入乎其内",才能在教学中"出乎其  相似文献   
90.
周光礼  罗睿 《教育研究》2021,42(10):138-153
任何国家的学术系统都是分层的,根据名望和影响力对学者进行等级区分是一种普遍现象.在中国学术系统中,院士是位居金字塔塔尖的精英群体.无论在科学家的心目中,还是在一般公众的观念上,院士都是国内最具权威、最具声望、最具影响力的人才头衔.中国科学精英的生成过程是一个光环叠加的过程.一方面,精英人才通过对优质教育与科研资源的获取不断进行学术产出和科研能力等资本的累积.另一方面,在"马太效应"的作用机制下,机构的声望、名师效应、海外留学与科研经历、行政任职等因素也在其成长过程中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