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36篇
科学研究   4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6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本文用控制论详细分析了算法黑箱的产生机理,剖析智能新闻生产、分发、接收过程中技术黑箱的运作逻辑及其带来的伦理风险,用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讨论技术道德化的可能性与路径,主张将价值理性嵌入人工智能打造新闻道德智能体,在不同阶段对算法主体实施“监控、预警与奖惩”的伦理干预,构建“人-机协同”算法新闻伦理机制。  相似文献   
62.
行动者—观察者偏差是一种自我—他人的归因偏差现象,它一直得到了学者们较多的记录和研究。纵观行动者—观察者偏差的研究脉络,Malle提出了一个研究新概念——意向性概念,尝试从全新视角对其进行阐释,并对行动者—观察者偏差这一老问题进行了充实和修订。另外也还有研究者将行动者—观察者偏差研究的外延进行了拓展。  相似文献   
63.
从历时性维度而言,"中国传播学"概念演进有三个主要阶段:197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几乎全盘接受以美国为主的经验主义传播理论;1990年代,以传统文化为理论资源,力图从历史经验中辨识本土的传播特征,强调传播学知识生产和理论体系的"本土化";世纪之交以来,以对传播学"本土化"的思辨、争鸣与实践为基本特征,既强调理论的普遍性,又重视文化与国情的特殊性.从共时性维度而言,知识实践者所采用的"中国传播学"大致有广义、中义、狭义三种意涵,尤以中义最为切近,强调必须以中国社会的独特性为根本.其意涵由"以中国作为研究对象" "传播学"两部分组成.总的来说,"中国传播学"概念的演进是伴随着传播学知识生产群体的学科认同和学科意识的成长而不断勃发、不断显化的过程,是所有从事传播学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的社会行动者共同建构、型塑,向着一个无尽的方向努力奋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64.
65.
许多研究者担忧,以派别化信息接触为特征,社交媒体难免会带来舆论极化,派别对立,乃至社会分裂。使用行动者模型模拟人工社会莫尔国,本研究观察了社交媒体与政治舆论演化的关系。结果显示:(1)社交媒体与舆论极化没有必然联系;(2)社会稳定程度、对主流媒体的干预策略,主流媒体派别观点的极端程度以及信誉,都可能影响舆论演化的结果;(3)只有在社会失稳和主流媒体信誉流失条件下,社交媒体对极化有明显推助作用。本文还讨论了莫尔社会舆论分布模式的涌现机制,模拟研究的启示与局限。  相似文献   
66.
"世界读书日"阅读推广服务渠道多量多样,其丰富的服务主体与服务内容充分反映图书馆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时能创新线下服务方式、有效利用手机等移动媒体,顺应服务渠道多元化、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文章关注"世界读书日"阅读推广活动中的行动者组织,基于对行动主体与渠道两方面内容的梳理,发现渠道多元融合得益于主体的多元化、合作化。开拓未来阅读推广活动中的服务渠道,图书馆应协同学校、企业等主体,构建起多元主体间的合作网络,探索协作路径下的渠道融合。  相似文献   
67.
一、学校空间:教育研究的一个新视角空间是人类作为行动者的活动场域,为社会互动提供各种场景。人们最早对于空间的理解只是自己身体占据的某个场所和自己所处其中活动生活的某个区域,对于空间的认识仅仅止于物质层面的,认为空间是由自然、建筑、地景等组成的物质存在。在这里对  相似文献   
68.
文化是人类的一种工具,体现的是一种生活方式,行动者是在其自主性与文化的强制性之间寻求一种平衡。由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转向,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的选择和转变。这一文化的转向有助于消解之前一直存在的文化隔阂,使一般行动者能更好地达成主体实现。  相似文献   
69.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梳理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中的人类和非人类行动者,并进行行动者网络要素分析,确立步道系统长效运行的强制通行点,然后通过问题界定、利益赋予、征召、动员和异议5个阶段进行行动者网络转译,最后提出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协同治理机制。认为:治理机制上,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核心作用、当地居民自治组织的基础作用和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的协调作用;运行机制上,要坚持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准确把握大众需求,充分整合资源,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保障机制上,要均衡配置登山健身步道公共资源,重塑登山健身步道内生性制度,加大有关法制教育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70.
《武当》2009,(5):F0002-F0002
没有天生的强者,只有勇敢的行动者。他们寻找并解决核心问题,结果他们成为了成功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