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29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228篇
教育   2710篇
科学研究   685篇
体育   171篇
综合类   244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019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335篇
  2013年   275篇
  2012年   399篇
  2011年   443篇
  2010年   311篇
  2009年   277篇
  2008年   303篇
  2007年   370篇
  2006年   357篇
  2005年   287篇
  2004年   214篇
  2003年   198篇
  2002年   144篇
  2001年   121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古书的编号     
  相似文献   
52.
53.
In this contribution, we develop a new approach to explore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ition from discovery-oriented science to technological fields, via applications-oriented research, including a mediator set. This trajectory is referred to as the D-A-T trajectory. It is shown how it can be constructed and measures are proposed to characterize the relational strength among different environments (discovery oriented research, applications-oriented research and patents) and the speed of evolution. Our approach is illustrated by a case study of three fundamental restriction enzymes articles. Among other results we found that 387 patents cited 124 of the 988 articles (a share of 12.55%) in the mediator set. Defining the non-patent references (NPR) transition rate as the number of citing patents divided by the number of articles in the mediator set yields a value 0.392.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D-A-T path acts as a backbone and reveals important “invisible contributions” of an original scientific work during its evolution from discovery oriented research to outside academia. Our contribution provides a useful tool for bridging the existing gap in detecting the transition of knowledge betw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54.
《诗经》是“六经”之一,熊十力对《诗经》进行新的诠释,走的是一条“经学泛哲学化”的理路,把“四科”之中的“义理之科”作为“六经”之宗,没有“义理之科”的贞定,“经济之科”“考据之科”“文学之科”乃茫荡无根据。他明确指出《诗经》一定有《诗传》,并强调“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是《诗传》的总纲领。同时认为,《诗经》里面的诗歌,大多出自“农家”学派之手。《诗经》中有大量表现“怨”的诗,当作孟子的论断“《诗》亡然后《春秋》作”的原因。熊十力对《诗经》中《二南》诗高度重视,之所以读《关雎》得出“思无邪”的评价,缘见得人生本来清净、真实,不须作更多的猜想。同时他指出了中国宗教之所以不兴的原因,即“即事多所欣”。在日常生活里,自有一种欣悦、和适、勤勉、温柔、敦厚、庄敬、日强等等的意趣,用不着起什么恐怖,也不须幻想什么天国,并要求我们通过解读《二南》,识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大步走上人生的坦途,向前努力,而不至于面墙了,表达了熊十力对人生理想的美好追求。  相似文献   
55.
南朝玄言诗批评有别于两晋之时提出的"韵灵旨清"的审美标准。檀道鸾、沈约、江淹、刘勰、钟嵘等人物的批评,并非从其审美标准而言,而渐有以宗《诗》的儒家诗学标准评价玄言诗,且梁代前后稍有不同。  相似文献   
56.
在《荀子》一书中,引用《诗经》有83处。除大量引《诗》外,还有一些论《诗》的内容,这都明确地反映了荀子的一些诗学观念。荀子既谈其内容和旨意,又将其统摄在圣人之道之下,视之为道的载体,指导人们修身、从政,很大程度地将《诗》道德伦理化和政治化了,为汉兴以来《诗》的经学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7.
本文对国外智慧城市视阈下的数字档案研究热点文献进行梳理,介绍了数字档案检索优化服务、数字档案交互性和可视化服务、数据开放与用户参与以及智慧城市专项数字档案处理等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在面向需求、技术应用和专项融合等方面较为深入且操作性较强,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8.
王晓珍 《美育学刊》2020,11(2):14-19
在全球化的今天,要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首先应客观了解我国民族文化形成过程中出现的多样性文化特点,实现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真正激活民族性格中的文化基因。美术学科涉及中华民族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形态,从多样性文化的角度出发,通过引入图像学、艺术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与观察方法,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实现当代文化资源的转变,在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拓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为美术学科实现社会价值提供更多样的思考。  相似文献   
59.
摘要:中国乒乓球是我国竞技体育中可持续保持“强中之强”的先锋,但它的丰功伟绩是以众多乒乓球人付出巨大的代价换来的。改革现有的乒乓球发展方式,最大限度的减少乒乓球资源的浪费,构建我国乒乓球资源循环型发展方式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此,以乒乓球人力资源的利用状况为研究对象,以文献资料法为主要研究手段,对我国竞技体育以及乒乓球人力资源利用状况的有关研究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认为:相当多的优秀运动员过早退役以及退役后大量“转行、弃业、失业”,是致使竞技乒乓球资源配置的成本代价过大,大众乒乓球公共服务欠账过多的结论。提出了构建与创新我国乒乓球循环型发展方式的理论思考及其实践运作方式,力图为避免乒乓球人才的浪费与流失,促进我国乒乓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的支撑。  相似文献   
60.
由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起步晚和对其保护的公共投入不足,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占优的桂滇黔地区对通过开发传统体育文化具有的经济价值来弥补其保护资金不足有着更为迫切的需求。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涉及诸多方面的利益,要实现其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需从法律法规、资金支持、人才培养、规划评估、区域合作等方面建立起一整套有效的保障机制,使其开发利用的综合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