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65篇
  免费   223篇
  国内免费   226篇
教育   3247篇
科学研究   1787篇
各国文化   12篇
体育   655篇
综合类   442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36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128篇
  2021年   238篇
  2020年   234篇
  2019年   195篇
  2018年   203篇
  2017年   203篇
  2016年   193篇
  2015年   228篇
  2014年   451篇
  2013年   593篇
  2012年   574篇
  2011年   661篇
  2010年   447篇
  2009年   395篇
  2008年   424篇
  2007年   466篇
  2006年   454篇
  2005年   348篇
  2004年   298篇
  2003年   220篇
  2002年   179篇
  2001年   138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57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ABSTRACT

Adding multiple sources of information in the display of Web search results may negatively affect users’ perceptual experience and 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r. This claim was established by investigating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Web search compositions on users’ ability to extract specific information. In this article, we assumed that the quantity and order of different compositions (areas) in the Web search results page may contribute to individual’s ability to find information relevant to their search queries. An eye-tracking device was used to observe and compare the perceptual behavior of 14 users in an information-seeking task.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use of different compositions in the display of Web results pag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users’ perceptual experience by reducing their attention to the organic results area. The quantity of these compositions was found to greatly increase the cognitive load of users when attempting to retrieve information from the organic area, which negatively affects their information-seeking performance. Our finding provides a rationale for further studies to consider the impact of quantity and order of Web page compositions on individuals’ perceptual attention and cognitive load in information-seeking task settings.  相似文献   
82.
社会化阅读是伴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而产生的一种具有虚拟社区特点的全新阅读模式。为了全面揭示和解释社会化阅读用户的情感和行为,本文将组织行为学中的心理契约理论延展到社会化阅读虚拟社区,通过构建研究模型,采用焦点小组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实证检验;探究了用户感知信息价值和感知社交价值对其心理契约违背的影响,以及用户在社群化阅读的情境下心理契约遭到违背后所引发的退出、建言、忠诚和忽略行为。研究表明:①感知社交价值和感知信息价值与用户的心理契约违背之间均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对交易型和关系型两种不同类型的心理契约影响有所差异;②社会化阅读用户的交易型心理契约违背与建言行为和忠诚行为均呈负向显著关系,但与忽略行为和退出行为并无显著关系;③关系型心理契约违背与建言行为和忠诚行为呈负向显著关系,与退出行为和忽略行为呈正向显著关系。图2。表6。参考文献 57。  相似文献   
83.
84.
目前,学术界多开展引用动机和引文功能的相关研究,但对于引用偏好等引用行为却关注较少。基于Taylor的信息使用环境理论,本研究采用参考文献分析方法,全面揭示了施引者引用行为的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将信息使用环境理论中的前三类要素分别通过学者特征、组织环境及论题进行定义,采用参考文献分析法提取第四类要素;随机抽取论文样本,针对上述四类特征进行编码并通过统计分析探讨影响施引者引用行为的因素。研究发现:学者的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学术年龄、职业角色、职称、所属机构的类型和层次以及所从事的研究主题和类型,都能对质量、语种、数量、信息资源类型、论文新旧的引用偏好产生显著影响。研究表明:信息使用环境理论和参考文献分析法在引用行为研究中具有适用性。表4。参考文献47。  相似文献   
85.
休闲垂钓旅游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将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活动类型.本文运用实地勘察、社会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湖南省长沙和株洲两地居民的休闲垂钓旅游行为特点进行了细致分析,对休闲垂钓地经营状况进行了初步研究,并给出了一些休闲垂钓旅游地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86.
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将自己的生活与网络融合在一起,网络给大学生带来快捷便利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尤其突出的是大学生网络行为不断出现问题。本文以安徽省高校720名大学生为样本,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基本趋势,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引导对策。  相似文献   
87.
88.
新课改以来,由于对课改理念的僵硬化解读,学校精细化管理制度带来的压抑与控制,以及盲目模仿带来的伤根性移植,师生教学行为出现了异化现象:教学资源开发异化为材料的堆砌,教学方法选择异化为学生盲目的探究,教学环境营造异化为缺乏深度思维的"热热闹闹",教学评价异化为盲目赞扬。对课改理念进行个性化解读,学校积极营造创造性教学氛围,以及唤醒师生主体意识是教学异化行为矫正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89.
以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为理论背景,对64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教育干预实验研究.干预措施包括课堂和课下指导、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宣传、发放健康行为宣传册等,干预时间为10周.在干预前后共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三次身体素质测试.结果:①根据HAPA阶段划分,大学生大部分处于健康锻炼行为无意向和意向阶段,仅有14.1%处于行动阶段;②干预对大学生锻炼行为意向水平和体育锻炼等级具有积极影响;③干预对大学生身体素质整体水平有积极影响;④锻炼自我效能作为社会认知变量在健康行为过程取向理论的各个阶段都发挥重要作用.建议通过提高个体锻炼自我效能感和制订合适的锻炼计划增加大学生中参加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相似文献   
90.
Considerable research has documented that successful performance in interceptive tasks (such as return of serve in tennis) is based on the performers’ capability to capture appropriate anticipatory information prior to the flight path of the approaching object. Athletes of higher skill tend to fixate on different locations in the playing environment prior to initiation of a skill than their lesser skilled counterpart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visual search behaviour strategies of elite (world ranked) tennis players and non-ranked competitive tennis players (n = 43) utilising cluster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hierarchical (Ward’s method) and nonhierarchical (k means) cluster analyses revealed three different clusters. The clustering method distinguished visual behaviour of high, middle-and low-ranked players. Specifically, high-ranked players demonstrated longer mean fixation duration and lower variation of visual search than middle-and low-ranked players. In conclusion,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cluster analysis is a useful tool for detecting and analysing the areas of interest for use in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expertise and to distinguish visual search variables among participa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