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59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9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41.
自7月29日起,《人民日报》头版以“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系列谈”为题,新辟“学习通信”专栏。大多隔日推出,迄今已刊发十余期。读者反映,该专栏告诉他们,党报的理论宣传一旦触及党和政府当前工作的重点,思想理论战线诸多议论的热点,党和国家工作人员政治学习中的难点,就能给实际工作以有力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2.
1、“一官独用”的弊端说“看”重要,并非提倡“一官独用”——记者在现场观察时只用眼睛这个视觉器官去看就可以了。然而,出自有些同志手笔的稿件却说明,他们真的犯了“一官独用”的毛病。譬如,表现劳动场面,常常是“你看吧……”往下都是写作者在现场看到的东西,一“看”就让人家“看”好几张稿纸。“一官独用”有时还表现为现场观察者只用耳朵这个听觉器官去听。譬如,报道音乐会,常常是“你听吧……”往下都是写作者在现场听到的音响,一“听”就让人家“听”好几百字。如此采写报道,起码有两点不足:  相似文献   
43.
记者要具备过人的思想,得讲外部条件和自身因素。1、外部条件从外部条件看,有待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和文化背景的改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农村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城市占主导地位的国有工商业则是按国家计划运行,也没有走上大规模商品经济的市场。这一切,决定了我们当年在经济结构上的特点是封闭性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政治上一直是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体制,与外部世界基本上是隔绝的。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号飞船登上了月球。当时全世界有五亿多人观看了电视现场转播,而大陆中国人却没有看到实况录相。由此可见,我们当年与世隔绝的程度。所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对记者生发过人的思想部不是很有利的。所幸的是,今天我国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快了经济改革步伐;同时在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紧密结合的要求,积极推进政冶体制改  相似文献   
44.
毛泽东同志在1931年3月写的《普遍地举办〈时事简报〉》一文中指出:“《时事简报》不做文章,只登消息。……也不是完全不发议论,要在消息中插句把两句议论进去,使看的人明白这件事的意义。但不可发得太多,一条新闻中插上三句议论就觉得太多了。议论要插得有劲,疲沓疲沓的不插还好些。不要条条都插议论。许多新闻意义已明显,一看就明白,如插议论,就象画蛇添足。只有那些意义不明显的新闻,要插句把两句议论进去。”(见《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  相似文献   
45.
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萌发的新技术革命驱动的世界传播大趋势,今天业界学界人士将其粗线条地表述为:  相似文献   
46.
王武录 《现代传播》2007,26(2):35-39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十四大以来《人民日报》评论的重点篇目安排和内容特色,认为党中央机关报的评论近十五年来的主要特点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与贯彻落实“三贴近”原则的统一;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统一。  相似文献   
47.
内容的客观性是新闻最重要的特性,新闻的及时性和公开性都是由此派生的.本文从新闻特性延伸至新闻评论规律的感悟,认为新闻评论来自社会舆论,又作用于社会舆论;同时新闻评论要寓教育读者于服务读者之中,并从实践角度提出了改进党报新闻评论的若干方法.  相似文献   
48.
夹叙夹议是政论性工作通讯的主要表达方法。“叙”是“议”的坚实基础,“议”是“叙”的自然引伸。——这是夹叙夹议要求做到的头一条。说“叙”是“议”的坚实基础,意味着写政论性工作通讯同写其他种类的通讯一样,主要靠事实说话,用毛泽东同志在《<政治周报>发刊理由》一文中的名言来说,叫做“十分之九是实际事实之叙述”。用浮言空论掩盖事实的不足,乃政论性、工作通讯之大忌。如果我们能够运用对比材料,运用背景的烘托说明,来阐明自己的观点,那就不必再发  相似文献   
49.
记者与访问对象交往的难点 记者几乎天天要跟新的访问对象交往,又怎样使他们像老朋友似的尽心竭力地合作,不仅能对他们所目击的事物做一般的介绍,而且能把他们目击时的多种感官的感受回忆出来,最终把记者的采写对象——已属时过境迁、事过境迁的事物“复原”出来?这实在是记者与访问对象交往的一个难点。 有位新闻研究生向笔者抱怨:不愿接受记者访问的人就挺多。谁愿意接受访问并能对他目击的事物做一般的介绍,我就要朝他打拱作揖了。岂敢奢望  相似文献   
50.
不论是个别走访,还是开座谈会,当记者的都不希望出现这样三种对话:“辩士的对话”、“哑巴的对话”、“聋子的对话”。 记者不是裁判 辩士,本是指能言善辩的人。这里所说的“辩士的对话”,是指个别走访中或座谈会上出现的争论,包括访问对象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