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1400篇
科学研究   60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37篇
综合类   68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27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164篇
  2012年   138篇
  2011年   201篇
  2010年   132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35篇
  2007年   153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61.
《清代戏曲发展史》第三章《晚清异军突起》从观点到结构、从语言到材料,与《近代传奇杂剧史论》太多相似,本文据实直陈,并对这种严重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提出批评。  相似文献   
62.
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设置一些教学小高潮来激起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集中学生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掀起小高潮的途径和方法,一是从教学内容,包括导入新课、结束新课、重点与难点以及插入乡土史等方面去设计;二是从教学手段,包括课堂语言手段和直观性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去设置。  相似文献   
63.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的“乡土化”即:加大地域乡土作家的份量,以其亲近性激发学生的兴趣;突出地域性因素,以其差异性深化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从地域文化角度剖析作家作品,拓宽研读文学的视野。而“立体化”即是强调“博物馆意识”、“大文学史意识”,由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由单一讲述变为讲述与图像、音像、实物、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多样形式。  相似文献   
64.
一、努力创建优美、健康、文明的文化氛围 创建润物无声的环境文化:假山耸立、凉亭美观,布局合理、错落有致,花草繁茂、绿树成荫,校园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美化心灵、陶冶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美的情感;创建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65.
文学作品往往都是作者根据时代风气和读者的需要来进行创作的产物,运用得当,可以充当我们研究历史的宝贵材料。民国时期报刊文学中的"苏州评弹"主题,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性别叙事"的传统,又成功跨越了文学"虚构"与历史"真实"之间的鸿沟,均体现了小说作者对于当时"苏州评弹"的想象和认知。借助新文化史的相关理论,可以展现更多民国时期苏州评弹的侧面以及探询所隶属的文化脉络。  相似文献   
66.
明代温州知府何文渊是一位能臣、清官,但在温州民间传说中却被丑化为一个心胸狭隘、凶狠毒辣的封建官吏。历史与传说之间呈现出一道扑朔迷离的鸿沟。通过大传统与小传统的互动关系,运用族群认同以及历史记忆等相关理论,解读何文渊传说,探讨历史与传说的关系。研究表明:何文渊传说是明清以降温州人族群认同的形象表述,是温州民众对当地历史的集体记忆。中国传统社会里知识精英和普通民众之间的思想互动,使中国文化具有历史与民俗传统交融的特质。  相似文献   
67.
《明史·七卿年表》详细记载了洪武十三年以后吏部尚书任、去职的年月始末与结局,所载吏部尚书几乎臻于完备。综合可考的史料,尽可能准确、详备地对洪武元年至洪武十二年的吏部尚书进行一番梳理后补订的此十二年间的明代吏部尚书表是对《明史·七卿年表》的补充与完善。对几种吏部尚书表进行必要的整理分析,结果表明:在明代二百多年的历史之中,吏部尚书的任期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的特点;明代吏部尚书由于受到皇权、阁权和宦权的挤压,导致在整个中央体制中的影响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68.
外国文学史课程是大学中文专业必修课之一。通过梳理外国文学史教学中的阅读链条,构建良性循环阅读体系,以阅读实践推动"知识性阅读"向"学术性阅读"的转变,推动外国文学史教学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69.
The development a standard-based curriculum in History can be related to the school reforms where ‘performance’ are crucial principles. The aim is to analyse pupils’ perspectives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ir views on historical knowledge and the national test in History and grading. When the pupils in this study – directly after taking a national test in History – were asked to reason about what historical knowledge is, another subject emerged: a collective memory subject. History as ‘performance’ emerges clearly in connection with the pupils’ discourse on grades and History, which has an emphasis on ‘working’, ‘writing’, and ‘doing homework’ to get a better grade in History. The disciplinary knowledge content specified in the curricula does not correspond to pupils’ experiences of what the central historical knowledge is in national tests and grading. It is apparent that disciplinary knowledge content is ‘under pressure’ in the age of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70.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use of inquiry-based instruction for constructing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in historic site-based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s. In an historic site-bas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orkshop, fifteen teachers of grades 5 through 12 engaged in guided inquiry with documents drawn from said historic site. Participants showed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uriosity about the site and use of problem-solving strategies in interactions with the site and staff, but no improvement in other elements related to historical thinking at historic sites. Improvements correlated to neither length of teaching experience nor testing group characteristics, indicating broad applicability for improving historic site-bas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