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学前幼儿识字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作为一名认识两三千字五岁幼儿的母亲,本文作者切身体会却是如果幼儿园并不教识字,父母也不那么强调时,幼儿在亲子阅读过程中仍可能认识一定量甚至大量的汉字,并由此进入自主阅读阶段,甚至开始初步的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2.
一位同事聊天时郁闷地说起上一年级的孩子下午放学回家就开始做作业,除去中间吃晚饭和稍加休息的一个多小时,要做到九点多.笔者不由大惊,问是否作业很多,同事回答说不多,但是孩子写字特别的慢,基本每个字都要擦了写写了擦改几遍,有时候不小心擦破纸,快写完的一页就要重新写,仍然还是写了擦擦了写.问孩子为什么这么认真,孩子回答说老师要求每个字都要横平竖直写端正,否则就要当众撕掉.同事调出手机中孩子作业的照片,确实比较端正整洁.作者此前见过另一所学校的家长所发的孩子作业照片,也是写得很端正整洁,那位家长同样反映孩子的作业习惯也是几个字磨半天,擦了写写了擦,看得一旁的大人焦躁不已,但又不敢催促,因为一催促孩子就急得哭.  相似文献   
3.
论中青年女性主体意识薄弱对其子女教育的不良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意识是作为主体的人对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即主体地位主体作用、主体价值的自觉意识。自然的人并不等同于主体,因此,个人并不天然具备主体意识,而是只有主体——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人,具备主体性——人作为主体所特有的能动性、创造理、自主性等一系列特性,才具备主体意识。主体意识对主体和主体性有能动作用,明确的主体意识是主体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和依据,是人对自身价值认可和追求的理性起点与支持力量。人类主体意识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实践发展而诞生和增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类总体的主体意识发展程度不同,在同一历史阶段,不同群体和个体的主体意识发展程度也不同。总的说来,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高校图书馆面向周边社区开放的必要性,并认为应当选择少年儿童作为面向周边社区开放的突破口,还提出了高校图书馆面向少年儿童开放应做的必要准备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以期为我国高校图书馆面向社区开放的实践活动提供一些借鉴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子女在初中阶段的父母对自身角色的认知已基本稳定.这一阶段是亲子关系复杂多变的一个阶段,对青少年来说相当重要.本文通过169名初中生父母的问卷调查,力图描述初中阶段学生的父母如何看待自身的父母角色,并按孩子的成绩分组归纳了父母观念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运用自我激励与自我评价策略、学业求助策略、学习时间管理策略和意志控制策略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学化学高效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有偿家务这一形式在许多国家已应用多年,但在我国,尤其在低龄儿童中应用还不多.作者通过亲身尝试,体验到这一方式对儿童家务自理能力和消费自制能力的培养效果.有偿家务使孩子与父母处于一个民主、友好的家庭氛围中,对儿童的自控能力、统筹能力都是一种培养.参与有偿家务给孩子的生活增加了新鲜色彩,提供了新的体验机会,更有利于儿童日常生活哲学的启蒙.  相似文献   
8.
与面向社会大众的阅读活动相比,高校阅读推广还包含着传承文明、成熟心智、提升精神的潜在目标,由此高校图书馆应格外重视单次活动的效度和系列活动的内在逻辑。以《史记》系列的阅读推广活动为例,提出在设计阅读活动时应充分考虑资料的分级分类和读者的阅读能力分层,多样、立体、连续地进行阅读推广活动,并与个体兴趣和发展联系起来,充分发挥"朋辈"之间的促进效应,拓展新闻记者推广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