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1篇
教育   1985篇
科学研究   342篇
各国文化   19篇
体育   130篇
综合类   93篇
文化理论   10篇
信息传播   41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182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204篇
  2010年   149篇
  2009年   157篇
  2008年   137篇
  2007年   192篇
  2006年   173篇
  2005年   160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178篇
  2002年   136篇
  2001年   110篇
  2000年   98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6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快!快!     
~~快!快!@支振彪  相似文献   
2.
清代著名画家高桐轩,有十条养生益寿之道,后人称之为“养生十乐”。 一是耕耘之乐。耕耘虽然辛苦,但有益身心健康。田间耕耘既可享受农家田园之乐,又有丰衣足食之望,何乐不为?二是洒扫之乐。洒扫庭院,擦抹桌椅,躬身举手之劳,可使尘埃顿去,地净窗明,赏心悦目,乐在其中。 三是教子之乐。不求子女成龙成凤,但教其耕读纺织,能以一技之长立身处世,自食其力,吾愿足矣,岂不快乐?四是知足之乐。吾虽为工役画匠,贵不如卿相,富不若商贾,但比我苦者何止千万,如此想来,便知足常乐了。五是安居之乐。吾所居之地多忠厚淳朴之人,无酷吏之呵斥,无奸商之欺诈,…  相似文献   
3.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即树立以人为本,以每位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开掘学生主体潜能,培养学生主体人格。我校小学部创建两年来,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教学生学会竞争、学会参与、学会关心、学会自理、学会保护环境等现代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一、学会竞争  相似文献   
4.
5.
一、设计理念 儿童的天性是好奇的,他们接触周围世界时,头脑中会产生许多新鲜、奇异的想法,会创造出许多生动、鲜活的形象,如“在月亮上荡秋千、星星是天空的眼睛”,可以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儿童诗就是表达儿童的这种心理特征,抒发儿童的真情实感的一种很好的习作表达形式。所以,引导儿童学写儿童诗,是语文实践活动与儿童天性的很好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各学校纷纷开展课题研究,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一些学校的研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本期我们特刊发广西武鸣县城厢镇第三小学的“电脑拼音识字教学实验”研究的一组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游泳滚翻转身技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世界著名选手的转身技术,分析自由泳滚翻转身的特点,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仰泳滚翻转身,个人混合泳中仰泳到蛙泳的转身,及一种自由泳中的单臂转身技术。  相似文献   
8.
9.
在2l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乒乓球比赛中,华东理工大学学生帖雅娜战胜众多世界名将,一举夺得女团、棍双和女单三枚金牌,被称之为“帖雅娜现象”。这一现象给予我们一些启迪:(1)我国优秀体育运动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有待完善,应把高校作为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2)遵循体育和教育的双规律,对具有运动潜质的大学生进行培养。(3)普通高校培养优秀体育运动技术人才的成功关键在教练。  相似文献   
10.
夜莺的歌声     
支玉恒 《福建教育》2002,(5A):25-2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