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合作型区间数对策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煜  林军  卢谦  张子方 《预测》2001,20(4):56-58,61
本文讨论了合作型对策中,支付矩阵元素是区间数时的对策问题,给出了它的最大最小谈判解的求解方法及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2.
半个世纪以来,欧盟一体化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其政治领域的一体化远远落后于经济领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作为欧盟政治一体化的关键性政策领域有着其重要的作用。从欧共体外交政策行动到欧洲政治合作,再到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正式确立,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发展和法理基础呈现出现鲜明的渐进性特征。新功能主义和政府间主义对于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分析框架和解释,而对于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而言,政府间主义更为贴切、合理。  相似文献   
3.
道德生命的凝铸在我国古代悲怨文学中占了相当的比重。传统的伦理道德在今天看来有它的消极性和保守性,但对古代中国人来说,无论如何却是他们社会性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以今天的目光衡量,虽然不无遗憾,有相当一部分道德悲剧在文学中还是表现出特有的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浅论现代大学教学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现代大学的教学方法:一是现代大学教学方法的基本内涵;二是现代大学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三是现代大学教学方法的完善、优化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的对外交往呈现出日益外向型的特点,海外华人及其文化认同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客家人,作为汉民族的一个民系,由于其独特的移民史而在这其间更为引人关注。海外客家人的认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海外客家人随着其身份和国籍的改变,在政治认同上逐步形成了忠于居住国的价值取向。而文化认同的发展有其特有的轨迹和规律,由于存在着种种难以割舍和明晰的因素,在相当一部分的海外客家人中,还或多或少地保存着强烈的中华文化认同的取向。尊重、正视这一现实是我们在发展与海外客家人之间的民间经济外交时应予以重视的问题。唯有尊重历史和现实,尊重海外客家人的情感与选择,才能使得客家人在中国的对外民间经济外交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迄今为止,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艺术论(概念阐释)和艺术史并没有实现科学的对接,学科名称的理解和使用上存在着明显的错位。就艺术学学术认知和学科建设而言,二级学科艺术学的增设无论对于西方还是对于中国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如果说西方学者自费德勒和德索以来尝试建立一般艺术学的努力尚未能进入学科层次的话,这种缺憾在中国由于二级学科艺术学的设置已经得到了弥补,从而在体制上为传统学科艺术论与艺术史的脱节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当然,由于起步未久,国内对于二级学科艺术学的认识和做法也存在种种不足。可以说,只有真正解决了学术认知、队伍建设和学科支撑诸方面的问题,二级学科艺术学学科才能在体制上宣布完备和成熟。  相似文献   
7.
GIS专业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数学是高等院校地理信息系统(GIS)专业培养计划中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为高等数学的教学大背景,分别从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授课方式、教学检验及师生关系等多方面入手,探讨在GIS专业中如何开展更具专业特色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可以激发GIS专业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类书的体例、内容和作用进行了说明,并简介了几本主要的类书。文章认为《幼学琼林》这本微型的类书,对于阅读一般古籍,特别对阅读唐宋以来的著作,现在仍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怨主题贯穿始终,先后形成了七次高潮:先秦、汉末建安、南北朝、中晚唐至五代、宋末元初、明末清初、乾嘉之际。悲怨之所以与文学之发展密不可分,是因为它由人类的基本情感和人们所受的深重苦难所决定的。一流的作家作品莫不与悲怨有关。中国古代悲怨文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整个古代文学。从历史的视角看,通过中国古代文人参与形成的悲怨洪流,汹涌澎湃,始终左右着作者和读者的心灵,并在事实上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内驱力,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近乎永恒的文学母题,为治中国文学史者所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10.
刘因并非从一开始即有志于做一个“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隐士。对于他来说,元代非可为之世,经过短暂的初仕,他看到了以前看不到的东西,从而放弃了此前关于“世无不可为,人无不可致”的观点,人格自尊和文化尊道构成了他复杂心态的两个不可缺一的支撑点,也是他尽管对官场失望。却没有像同时期其他文人那样背离传统、混迹世俗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