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中,进行了艰辛地探索。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基本方针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诸种经济关系;根本任务是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有效方法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积极同外国建立贸易关系;重要保证是加强党对经济建设工作的领导,使党的领导者都力求成为精通经济工作的专家。尽管毛泽东晚年在经济建设方面有某些失误,但他提出的许多理论原则对于我们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志前 《成人教育》2011,31(2):11-12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的农村经济出现严重衰退,乡村社会出现文化荒漠化。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国民政府为加强对乡村的控制,巩固其统治基础,颁行了一系列法规政策来发展乡村教育,为中国乡村教育现代化留下了许多历史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3.
李志前 《兰台世界》2012,(21):19-20
中国师范学校最早创设于清朝末年,及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陆续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师范学校的政策与措施,在办学条件、人才选拔、学制与课程、毕业生去向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规定,从而促进了近代师范学校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私立学校的快速发展,大大弥补了公立学校规模过小的不足,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其教育理念和办学体制促进了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近代社会的转型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私立学校在民国时期获得快速发展,成为近代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特点体现在办学主体与模式的多元性、董事会管理机制的近代民主性、为教育而办教育的务实性、发展规模的递增性、分布地区的差异性、生存基础的脆弱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政府高度重视私立高校的发展,在出台一系列扶助政策的同时,也对私立高校规范办学进行严格监管,包括严格其开办程序、规范董事会管理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提高毕业生待遇等。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民国时期私立高校得到快速发展,成为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私立高校获得快速发展有着多方面原因。客观上,近代教育救国思潮和自由民主观念为私立高校发展提供了思想先导,国家近代化进程为私立高校发展提供了原动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为私立高校提供了物质支持,国家和政府为私立高校制定扶助政策,使私立高校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此外,私立高校也有着自身的优势,专业设置与学费水平符合社会发展潮流。这一系列原因推动私立高校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做出了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民国私立高校曾获得快速发展,其经费来源多元化是重要保证.在所有经费来源中,学费收入所占比例虽然不高,却是最稳定的经费来源.社会捐资份额最重,是私立高校成功办学的主要经费来源;政府资助经费所占比例较低,但具有重要意义;其他还包括银行借贷、自营收入、办学者私产等经费来源.私立高校多元化的经费来源在吸收社会资源投入教育事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经费来源结构直接决定了私立高校地区分布的不平衡性,而且与公立高校相比,私立高校经费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9.
儒家伦理思想秉持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一体融合的价值立场。道德主体性表现为内在超越与刚健有为;伦理他者性体现为主体间伦理互系共在、主体对社群的使命与责任担承;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的一体融合即内圣与外王在个体道德生命建构中的伦理融化与统摄守一,这一伦理设计有效规避了主体的“单子式”僭越、主体间的伦理冲突以及主体与社群间的价值裂解。在廓清儒家伦理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并保持必要的文化警惕前提下,儒家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一体融合的伦理思想为当代德育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双重价值参鉴。在理论理性上,当代德育首先应致力于受教育者道德主体性的生成与发展,培育其他者性伦理格局与使命自觉,最终实现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的一体融合;在实践理性上,当代德育要注重道德体验与伦理实践的方法与路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