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井兰香  刘宇 《体育学刊》2012,(5):140-144
为测试超等长阻力训练前后原地垂直纵跳动作下肢各关节角速度及角加速度,计算下肢各关节角刚度,观察超等长阻力训练对下肢各关节角动力学的影响。将16名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随机分成超等长阻力训练组和常规训练对照组。采用VICON和三维测力台采集每个动作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计算下肢各关节角速度及角加速度,并经逆动力学方法计算下肢净关节力矩。结果可见,超等长阻力训练组髋、踝关节角速度和角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膝关节角速度及角刚度两组没有明显差异;超等长阻力训练组髋、膝、踝关节角加速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说明超等长阻力训练可降低拉长-缩短周期支撑时间、缩短摊还期、增强肌肉-肌腱复合体能量转换能力、提高下肢肌肉爆发力。适于需要关节角速度、角加速度及爆发力的项目。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集不同高度跳深训练动作动力学数据,测量自不同高度平台下落着地前下肢肌肉活性,比较不同高度对下肢肌肉预激活调节的影响.方法:对未经系统跳深训练的16名健康男性受试者进行低、最佳、高三种平台高度的跳深练习,记录每次跳深动作着地前150 ms内腓肠肌内侧头、股直肌、股外侧肌、胫骨前肌、股二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计算积分肌电和最大振幅.记录跳深动作过程腾空时间和着地支撑时间,计算平均输出功率.结果:最佳高度条件下腾空时间最长,低平台条件下跳深输出功率最高.除腓肠肌内侧头以外,其他肌肉预激活均随着跳深平台高度增加而增加.多数肌肉预激活显著性差异出现在低-高之间,低-最佳、最佳.高之间肌肉预激活差异性不显著.结论:高于最佳高度时下肢肌肉预激活与地面反作用力不协调.跳深输出功率是较恰当的下肢超等长训练参数.实践中采用跳深法对下肢肌肉进行爆发力训练时,宜以最佳高度或低于最佳高度的形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试不同负重超等长训练髋、膝、踝关节角冲量及做功,分析负重对下肢各关节角冲量及关节做功贡献度的影响。方法:对16名健康男性篮球运动员进行不同负重下肢超等长训练,采用VICON和三维测力台采集每个动作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经逆向动力学方法计算下肢净关节力矩,并由此推导下肢各关节角冲量及做功。结果:离心阶段下肢各关节角冲量与负重均呈正相关;向心阶段髋关节角冲量与负重正相关,膝、踝关节角冲量与负重不相关。无负重及小强度负重超等长训练动作膝关节贡献度最大;大强度负重时髋关节贡献度最大。结论:下肢三个关节中髋关节肌受负重影响最大,是大强度超等长训练的主要目标肌。膝关节肌是无负重及小强度超等长训练的主要目标肌。实践中应根据下肢各关节贡献度确定目标肌,采取相应强度的超等长训练。  相似文献   
4.
深度学习作为机器学习的一个分支,在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等方面得到广泛的运用。而“运动科学”是以多学科融合交叉作为研究手段从而达到研究目的的学科,为使研究手段更加便利,研究结果更加精确,部分学者将深度学习的研究方法引入到运动科学的研究中,并取得了优异的成果。通过对现有的深度学习发展状况和在运动科学领域中的应用进行检索并综述,提出存在的问题和对未来的展望。综述表明,将深度学习运用到运动科学领域中时,使得运动科学的诸多问题开始倾向于工业化、信息化,简化了研究过程,提高了研究效率,深入了研究层次。但由于运动科学中计算机领域人才的缺失,使其泛化性不强。面对国际体育领域学术研究范式的根本性转变,需要运动科学的研究模式更应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交叉,将世界一流体育学科作为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试不同速度正向单摇双脚跳绳运动支撑期动力学及运动学参数,分析下肢及下肢各关节生物力学特征变化规律。方法:选取12名男性专业跳绳运动员分别完成慢、中、快三种速度正向单摇双脚连续跳绳运动,同步采集跳绳过程地面反作用力和运动学数据,计算支撑期下肢及下肢各关节动力学参数。结果:中速跳绳峰值地面反作用力、爆发力等明显大于慢、快速跳绳(P<005),随着跳绳速度升高关节活动范围明显减小(P<005),快速跳绳时腿刚度(P<001)和髋、膝、踝关节刚度值最大(P<001),踝关节能量吸收贡献度%最大(P<001)。结论:慢速、中速双脚连续跳绳可锻炼髋、膝、踝关节周围肌肉的超等长收缩能力,快速跳绳主要锻炼踝关节快速超等长收缩能力及髋、膝关节稳定性;跳绳锻炼时应注意下肢尤其是踝关节拉伸热身,提高柔韧性以降低损伤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测试静态拉伸训练前、后男性青年排球运动员踝关节跖-背屈动作和落地缓冲动作生物力学参数,分析静态拉伸对踝关节动力学及下肢缓冲特征影响的机制及意义。方法:22名健康男性青年高水平排球运动员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进行36组下肢静态拉伸训练。分别于训练前、12组训练后、24组训练后、36组训练后、停训4周恢复期后测试踝关节跖-背屈动力学和缓冲期下肢及下肢各关节动力学、运动学数据,同步测试小腿后肌群影像学。结果:12组训练后至恢复期踝关节跖-背屈范围增加非常显著(P<0.01),小腿后肌群被动刚度显著降低(P<0.05),二者的增加/降低率%于36组训练后改变最明显(P<0.05),且变化率%之间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01)。训练后小腿后肌群滞后%明显降低(P<0.05),肌腱弹性回缩率%明显升高(P<0.05),且二者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下肢刚度显著降低(P<0.05),髋、膝、踝关节做功均显著增加(P<0.05),训练各阶段踝关节做功贡献度均最大(P<0.05)。结论:静态拉伸训练早期即可通过降低肌肉-肌腱复合体被动刚度而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和通过降低滞后而提高肌腱弹性回缩率并保持至恢复期,提示,静态拉伸训练急性期和慢性期均能提高肌肉-肌腱复合体的柔韧性及肌腱的弹性能利用率,从而有利于提高拉长-缩短周期运动表现。训练后各阶段下肢刚度降低的同时各关节缓冲吸能增加且踝关节是吸能的主要部位,提示,静态拉伸可通过调整缓冲模式、提高关节能量吸收、增效踝关节作用降低排球运动员下肢损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计算健美运动员Heath-Carter体型三因子值,统计三因子与肌肉力矩及输出功率的相关性,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确定60名男子健美运动员的体型类型;测量上、下肢及躯干肌的峰值屈、伸力矩;分别以2.5、5、7.5、10、12.5、15%体重比递增负荷完成自行车蹬车运动,记录每种负荷下的最大输出功率。结果:健美运动员体型三因子平均值为4.40-7.21-1.31(0.31-1.07-0.12),坐标值为(-3.11,8.61),属于远离外因子、偏内胚层的中胚层类型。肌肉力矩和输出功率均与内因子不相关,与中因子呈正相关,与外因子呈负相关。结论:中、外因子影响肌肉力矩和功率输出,对肌肉造型起主要作用。由于内因子值较高且与肌肉收缩能力并不相关,提示不宜将健美训练作为减脂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测试双摇跳绳练习前后受试者原地纵跳过程中产生的动力学、运动学参数,分析双摇跳绳对受试者下肢及髋、膝、踝关节的生物力学特征产生的影响.方法 招募日常身体活动低于1.5METs的受试者40人,于训练前后测试其原地纵跳动力学、运动学参数,计算纵跳过程中受试者下肢及下肢关节受力、产力情况.结果 与训练前及对照组相比,训练...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阻力训练和超等长阻力训练后下肢肌肉力量变化,比较肌肉激活模式的不同.方法:将16名男性篮球运动员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实施8周下肢阻力训练和超等长阻力训练.采用3-D测力台测试训练前、后最大随意收缩值,用表面肌电记录训练前、后6次重复训练动作的胫骨前肌、腓肠肌外侧头、股直肌、股外侧肌、股二头肌的激活信号,计算积分肌电值和髋、膝、踝关节周围拮抗肌共激活.结果:两组下肢肌肉力量均显著提高,阻力训练组效果较明显.超等长阻力训练组肌肉活性显著高于阻力训练组.训练后超等长阻力训练组肌肉活性出现适应性变化,髋、踝关节拮抗肌共激活显著升高,膝关节拮抗肌共激活训练前、后没有显著性差异.阻力训练组训练前、后肌肉活性及拮抗肌共激活没有显著变化.结论:超等长阻力训练有助于提高肌肉间协调性,可以优化肌肉动作的运动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