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科学批评范式的"感情的型"是李长之文学批评观的一大特色,是李长之文学批评理论的中心话语。"感情的型"的诗学内涵有三层意思:一是一种情感体验模型;二是人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三是艺术造型。"感情的型"是好文艺的标准,但其理论阐述也有不足之处,必须批判性继承与运用。  相似文献   
2.
孔苏 《现代语文》2014,(2):12-14
与传统语义学相比,认知语义学恰当地还原了话语理解过程中的思维路径,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可以对小句层面上的诸多语言现象作出统一的解释。本文以认知语义学为视角,分析了以运动事件句、"领主属宾句"为代表的汉语小句的概念结构及其合成机制。同认知语言学的其他分支学科相比,认知语义学的研究地位仍需提高,认知语义学理论与汉语事实相结合的系统研究工作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3.
文化研究尽管缺乏一个权威的"命名仪式",但这个概念已然显示出了强大的概括性与远征能力。概念的多义与复调制造了文化研究的多副面孔,使它可以适时而变,顺利登陆不同的文化圈,实现国际化与全球理论旅行。对文化研究的理论范式转换进行谱系性考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涉及文化理论内部意味深长的转向。而文化研究介入当代中国文化场域,与其说是一次西方理论的旅行,不如说是当代中国学者在面对复杂的现实所作出的学术选择,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介入中国本土化实践的可能。当下中国的文化研究正朝着批判性的、多元开放的,而且具有阐释力和本土经验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李长之倾其一生心血致力于文学批评,但他始终以"文化建设"为艺术旨归,传记批评是李长之文化理想诗性建构的选择与策略。在吸收西方古典与浪漫思想的基础上,李长之将其整合成"两种精神":古典精神与浪漫精神,并以此来统领中国的精神谱系,而孔子与屈原是这两种精神的形象化体现。  相似文献   
5.
6.
张羽  孔苏 《现代语文》2014,(10):20-22
大学语文作为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其作用与意义十分重大,主要体现在提高大学生的汉语能力、增强他们的人文修养、更好地使大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但目前中国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着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兴趣不高、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方法过于死板,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通过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应该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前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文章精心筛选、点评2014年中国高等教育十大事件,回顾与思考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和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8.
孔苏颜 《东南传播》2012,(10):64-66
新媒体语境下,网络舆情逐渐呈现出主体复杂化、客体指向官方化、传播速度快、内容负面性等特点,对福建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提出了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和区域形象竞争的日益激烈,福建形象建构与传播成为福建和谐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对福建形象的媒介传播策略进行研究和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西方教育戏剧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历经分离、相切、发展和融合等四个阶段,当下正处于深度融合的“后发展期”,每一阶段都有相应的方法论作为指导。在方法论层面,认知与探析教育戏剧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发现两者融合的多重复杂性、教育学立场性、科目取向性、研究边界性和人员构成性。在实施路径层面,两者融合需要突破已有教育戏剧融入学科教学的范式,使其深度融合本土化和综合化,具体可以基于育人价值挖掘、教育剧场建设和本土戏剧开发等路径开展。  相似文献   
10.
孔苏 《电化教育研究》2021,42(12):36-40,54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简称智能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未来方向.智能教育以算法技术为核心,在强大计算力和精密程序设计下,体现出超出人类一般的教育能力.但是,算法技术规训困境也随之而来,主要表现为数据依赖、算法偏见和强制的分析结果等.算法技术规训困境的产生主要源自对算法技术实践的信任,对教育(学)理论的忽视,缺乏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经验与实践智慧的介入,资本力量的隐蔽控制.突破这一困境的做法包括: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引导智能教育的算法设计;人类教师理解并协同机器教师共同育人;坚守教育者初心使命,反对伪科学和唯科学教育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