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3篇
  免费   1篇
教育   268篇
科学研究   15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29篇
综合类   9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9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慧君 《兰台世界》2005,(8):131-132
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两国人民有着悠久而传统的友谊。即使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时,日本人民也是反对法西斯、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的。在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抗日战场上,就曾活跃着一支日本人民的反战组织——“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  相似文献   
2.
民国老人吴稚晖生活上很不讲究,但是却以八十八岁的高龄,成为当时有名的寿星佬。这主要得益于他迥异于人的养生经。一、不做官。他是最早的同盟会员,思想激进,文笔犀利,深受孙中山的信任,曾多次委他以高官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诗词,特别是脚诗宋词,浸濡着“洚陛的智慧”和“生命的体验”,弥漫着“真”与“善”,给人最真切的美的体验,以持久、细腻、真挚之美倾城倾旧,感动人类。但我们的古典诗词的阅读教学很难指引着学生深入这座“宝山”,去探骊得珠,去寻美探幽,大多数学生对选修课《唐诗宋词》的感觉是“很敬畏”“很麻木”,甚至敬而远之,干脆不去选修。  相似文献   
4.
图像证史     
中苏友好海报这是20世纪50年代的一幅中苏友好宣传海报。海报画面上,两个举着本国国旗的男子并肩相拥,表达出画面的那句主题语:"中苏两国人民友谊万岁"。这是50年代前期中国在外交上"一边倒",坚定地站在以苏联  相似文献   
5.
文章依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论断,考察了中苏大论战的历史过程,分析了大论战对国际共运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初步总结了大论战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6.
追求真理 坚定信仰 1、仅存一页的《共产党宣言》草稿 全球仅存一页的《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亲笔手稿,其中头两行字为马克思夫人燕妮所写.1847年11月29日,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在伦敦召开.马克思、恩格斯受大会委托起草《共产党宣言》.目前,这页草稿由德国波恩艾伯特基金会图书馆收藏.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年代后,毛泽东改变了原先“世界大战可以避免或推迟”的判断,突出地强调战争爆发的危险性,从而对中国的建设走向产生极大的影响。毛泽东这一判断变化的过程,与中苏两党关系的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中苏两党从产生分歧、摩擦到公开论战,在一系列问题上形成对立,其中包括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认识。中苏论战产生的影响是多层面的。从中苏论战的影响这一大背景,厘清毛泽东改变判断的原因,有助于更准确和更科学地作出历史的评价。毛泽东形成“战争不可避免”的观点以及对战争的高度警觉,决不是其个人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在特定时代背景影响下、特殊历史事件作用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1931—1941年之间,在东北亚的中苏日三个国家之间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三边关系。崔可夫作为苏联军事顾问团团长,亲身经历了发生在1941年里的、对中苏日三边关系产生重大影响的各种事件。本文试图通过崔可夫在1941年的活动来分析和回顾这一段精彩的外交。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依照其基本纲领,对朝鲜独立同盟在政治、经济诸方面给予全力支持,促进了朝鲜独立同盟的成长、壮大.朝鲜独立同盟的抗日斗争,有力支持了中国的全面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向蔡同盟的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讴歌红色恋情或追溯向蔡婚恋始末等层面,应在梳理向蔡同盟形成、发展过程的基础上,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对向蔡同盟的合与分进行分析.蔡和森理性的性别观和向警予拟男主义的性别定位都使双方在国家与家庭的天平中倾向于国家这一方,但身为女人的向警予又很难适时降低对家庭的原有期待,在家国难两全的无奈中,向蔡同盟最终走向了分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