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篇
综合类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对课是明清以来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其内容就是学习怎样对对子,学习作对联。从宋代开始,对课己经是同句读、声律相提并论的一种基础课程,主要以“属对”方式开展。属对是由老师出上句,学生对下句,字数由少到多,内容由简到繁。  相似文献   
2.
如何能让学生比较深刻地体会到《观潮》一语言的气势与采呢?经过琢磨,我心生一计:何不让孩子们边“观潮”,边“对对联”。[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林则徐七岁能作文。九岁那年元宵节,老师给学生出对子——“点几盏灯为乾坤作福”,林则徐应声对曰——“打一声锣代天地行威”。又有一次,老师带林则徐等学童游鼓山,一时兴起,出“山”“海”两字,要求学生做一绝对,当其他学童还在思索之时,林则徐率先吟道:“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又有人出联曰——“鸭母无鞋空洗脚”,林则徐脱口而出——“鸡公有髻不梳头”。其父高兴地说:“此儿性灵,时有发现处,不引之则其机反窒。”  相似文献   
4.
朱瑛  陈工民 《辽宁教育》2011,(7):106-108
【教材简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是一组以关爱为主题的文章。《识字6》是与本专题非常吻合的对子。本课通过对对子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情感的爱憎分明,感受到汉语言文字的魅力。一连串的反义词对举,如诗歌一般,读起来和谐,富有韵律感。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我们听了丁慈矿老师上的一堂课——“对对子”。在40分钟的课堂中,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踊跃发言。不仅是学生,全体听课的同行也分享了母语教学的乐趣。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对这堂课的剖析,看看丁老师是怎样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对对子”即“对课”,是我国旧时私塾教师教学生练习做诗的一种方式。教学时,丁老师首先引用了春节联欢晚会上的两副对联导入课题,继而简单介绍了“读书、写字、对对子”式的旧式私塾教学方式,接着从对一字联入手,然后是对两字联、三字联,再逐渐上升到对七字联,以此逐步展开教学步骤。例如:“风”对…  相似文献   
6.
明代出了个诗人叫郑堂,他为人耿直,爱打抱不平,村上人有事都愿请他帮忙。这年,遇上旱灾,田地荒芜,颗粒无收,但是狠心的地主仍旧照例收租。有几个佃户请郑堂代为向地主求情。那个地主为了要挟郑堂,提出免租的条件,那就是对对子,如果对得好,就免掉租子;对不上,就要交租子。  相似文献   
7.
周恩来自幼酷爱古典文学,尤喜撰联对对子。12岁时,他常到同学何履祯家去玩。何的爷爷是个富有正义感的私塾先生,见周恩来思维敏捷,谈吐得体,就兴致勃勃地出了个上句让周恩来对:"不为列强之奴仆。"  相似文献   
8.
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艺形式,仅就其普及性而言地堪称世界一奇。对于这样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它理所当然。因此,2004年高考全国共有7套试卷出现对联创作题也就不足为怪,用考试中心的话来说,“练习对对子能够从中学到推敲、锤炼、运用语言的一些方法,也是较为有效的语感培养方式之一”。但是,撰写对联毕竟要有很高的概括归纳能力和驾驭文字的本领,需要字斟句酌,苦心琢磨,因为佳作要求“不见斧凿之痕,信手拈来,宛若天成”。我们知道,炼字难,炼意更难,形意两工“宛若天成”则近乎难以企及的上乘境界。  相似文献   
9.
10.
对对子     
晚饭后,妈妈在收拾碗筷,爸爸对丫丫说:“丫丫,我们来玩对对子游戏好不好?”“什么叫对对子呀?”“对对子啊,是汉语言特有的一种表达形式,就是我出上句,你接下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