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9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木兰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所编“新课标”语教材七年级下册,都把它选作了课。《木兰诗》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豫剧《花木兰》就是根据这首诗改编的,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娘子军连歌》就有“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的歌词。为拓宽学习空间,特编选本组诗歌,供同学们阅读。  相似文献   
3.
4.
木兰诗》(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一文中第三段描写木兰奔赴战场的情景是这样的:"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配套教参对这一句的解读是:"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对于一路疾行奔赴战场的描写,学生很好理解;但如何引导学生读出木兰的思亲情怀也就成了一个教学难点.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读透"不闻爷娘唤女声"一句,即要弄懂:到底是"爷娘唤女"还是"女唤爷娘"?  相似文献   
5.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的代表作,它将木兰这个女子形象置于战争的环境中,置于个人、家庭和国家利益的矛盾交织中来展现其性格以及这种性格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北魏的战争环境所导致的经济破坏、人口男女比例失调是《木兰诗》产生的社会背景;北方诸民族的尚武粗犷的民风民俗是《木兰诗》产生的文化环境;"木兰无长兄的实际情况导致了木兰具体的出征行为。然而,当时的人们并没有认识到木兰形象所可能包含的新的人生价值观,最终将其纳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行为规范之中。  相似文献   
6.
作为产生于北朝时期的优秀民歌,《木兰诗》是民族融合的产物。本文即以民族融合作为切入点,从融合的生活内容、融合的人物形象、融合的艺术风格三个方面对《木兰诗》进行深入读解。  相似文献   
7.
对于《木兰诗》的评价,历来只注意到它的情节、人物及其尚武精神,忽略了表现手法上的详略浓淡处理,算不上全面。《木兰诗》首尾详、笔墨浓;中间略,笔墨淡,并且做到了详能见其笔简,略能窥其事赡,这不仅是本诗特色,亦是成功之关键。  相似文献   
8.
对于《木兰诗》的评价 ,历来只注意到它的情节、人物及其尚武精神 ,而忽略了表现手法上的详略浓淡处理。本文认为 ,《木兰诗》首尾详、笔墨浓 ,中间略、笔墨淡 ,做到了详能见其笔简 ,略能窥其事赡。这种手法不仅是该诗的一大特色 ,而且是其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学完《木兰诗》后,由学生自由发问。马龙同学突然问道:从“阿姊闻妹来”一句来看,木兰是有姐姐的,她姐姐为什么不出征?  相似文献   
10.
<正> 《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中的精华,历来为人们所称颂,其中木兰的形象打动了无数的读者,并成为女英雄的代名词。这位女英雄隐藏自己的身份长达数年,更让人觉得实属不易,诗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