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28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153篇
教育   31168篇
科学研究   2255篇
各国文化   37篇
体育   1029篇
综合类   1501篇
文化理论   94篇
信息传播   1256篇
  2024年   79篇
  2023年   411篇
  2022年   305篇
  2021年   366篇
  2020年   412篇
  2019年   441篇
  2018年   279篇
  2017年   532篇
  2016年   1034篇
  2015年   1790篇
  2014年   3544篇
  2013年   2603篇
  2012年   2874篇
  2011年   3401篇
  2010年   2827篇
  2009年   2791篇
  2008年   3152篇
  2007年   2354篇
  2006年   1649篇
  2005年   1338篇
  2004年   1047篇
  2003年   995篇
  2002年   856篇
  2001年   720篇
  2000年   746篇
  1999年   232篇
  1998年   141篇
  1997年   110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通过对"隐藏"在题目中的错误分析,确保自创题、改编题、借用题在试卷命制过程中的科学性,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提高学习思维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李国兴 《武当》2003,(3):10-12
张三丰是明代著名的道教人物,其功绩在于开创了武当教派,深化了内丹修炼技术,创编了太极拳与内家拳等。据《道统源流》记载,该派渊源于陈致虚和陈抟。清李西月则认为:“大道渊源始于老子,一传尹文始,……文始传麻衣,麻衣传希夷(即陈持),希夷传火龙,火龙传三丰;或以为隐仙派者(《张三丰先生全集》)。所谓的“隐仙”,是指隐居山  相似文献   
4.
管一 《语文知识》2002,(8):43-44
一、用词错误①“其实,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有一类种子是靠风力吹纤维播送的。”(《短文两篇·敬畏生命》)(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以下同。)《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对“播送”的解释是:“通过无线电或有线电向外传送:播送音乐,播送大风降温消息。”“种子”不是“音乐”“消息”,“风”也不等于“有线电”“无线电”,所以,这“播送”无疑  相似文献   
5.
判断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思维形式之一。它在新闻标题(包括广播的内容提要)中也常使用。因此,错误也比较多见。下面从逻辑的角度进行简单的分析。一、性质判断的错误。性质判断是直言判断的一种。它是断定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它的关联词多为“是”或“不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01年11月13日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播出了一条消息,消息的提要是:  相似文献   
6.
裘真 《上海集邮》2003,(1):23-23
笔者将《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的新世纪版邮票卷与1991年版、1996年版和1998年版对比后发现,在1991年版上就出现的几处错误,新版目录中依然如故;在1996年版就出现的问题,新版目录中还存在。  相似文献   
7.
类语词典是根据先有的意义或概念、或特定思想,由属于同一范畴、代表同一类事物的词即类义词编排而成的词典。本文第一部分总结各大语种类语词典编纂概况;第二部分探讨类语词典分类标准,认同结合概念与语言结构和系统两个方面确立类语词典分类标准的观点;第三部分创造性地将词义范畴导入类语词典编纂理论研究,认定在类语词典释义中,词义范畴基本可以占据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8.
从理论上说明了海水内能转换为有用机械功的设想是不违反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的;并从海水压强,腐蚀性、热传输等方面就其可能性进行了讨论。最终说明该设想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观,并不是理论上有错误,而仅仅是工程技术,材料等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with+复合结构”外延逻辑关系的分析,认为该结构的语篇意义在于能调动读者的成像、感应、直觉等心理机能,让读者深深体味到英语语言的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赵寿春 《初中生》2006,(5):43-44
1.Who knows!天晓得。 用法介绍:该句型用来表示对某事缺乏了解,无法进行准确判断,语句间含有明显抱怨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