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0篇
教育   87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36篇
综合类   8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五行浴手功乃闾山道家太极阴阳五行门中一门简而易练,不伤内、上功快的五行操手功夫。  相似文献   
2.
《现代出版》2006,(4):F0004-F0004
哦,绘画史!这《名作的中国绘画史》其实就是一部中国绘画史,这特意彰显“名作”的书名无颖凸现了一种正本清源的思路一绘画史难道不是绘画名作的历史吗?  相似文献   
3.
《吕氏春秋》十二纪和《淮南子.时则》适应国家统一的客观形势,兼儒墨名法,融九流百家,以阴阳五行配置、对应自然气候物候与社会人事政事之一切自然变化和社会活动,为王朝帝国规划整合出一种自然社会人伦秩序化的模式和框架。其学术体系功能具有为王者规范天下和限制君主专制权力的两面性,这种思想体系对后代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汉语"愤怒"的概念隐喻系统不同于英语的特征在于:汉文化利用了"气"这个独特的来源域来映射"愤怒";汉语以较多的人体器官作为承载情感的容器,但器官的选择并非完全任意。这种认知模式所折射出的深层文化内涵正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阴阳五行说和其对中医学的渗透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胡健 《青海师专学报》2011,(6):36-39,43
汉代美学的整体特点在于它的过渡性质,阴阳五行学说将此前的阴阳说与五行说融为一体,提供了一个包括对中国古代艺术影响很大的宇宙观;汉儒的《乐记》、《诗大序》则分别对先秦儒家的音乐与诗歌美学作了总结,提出了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以道制欲”“以理节情”的审美规范。  相似文献   
6.
汉武帝元鼎三年 (前 114年 ) ,分陇西郡置天水郡。于“天水”名称的由来 ,历代学者均以郭仲产《秦州记》和郦道元《水经注》的相关解释为依据 ,按各自的理解做了各种各样的解说 ,并将“天水”定位于民国时尚存的天水湖 ;近年来 ,有关“天水”的解释更是新说迭出 ,然仔细分析 ,诸多解释皆不得其实 ,难以成立。其实“天水”之名是由神灵崇拜、术数星相 ,主要是阴阳五行等综合因素衍生的。天水即“天一生水”之谓也  相似文献   
7.
詹锦泉 《武当》2014,(3):55-56
天干地支与人体具有直接关系。如十二经纳天干,十二:经纳地支歌。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脏,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络同归人癸方。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肾心包戌,亥三子胆丑肝通。如此作为天地之儿女的人类,莫不效仿和遵循这阴阳五行生化法则,因而生死的形、理、气、数也圈定于这自然法则之中,故有凡夫超不出五行之说。例,天干:先天数,甲、丙、戊、庚、壬;后天数,乙、丁、己、甲、癸,生成数合总为十,阴阴合十为太极,是父精母血阴阳合十而生物,养于羊水中,  相似文献   
8.
《全国新书目》2011,(6):61-61
1、《青春绣像版中国古代四大名剧》本系列丛书共四本,中英文对照,配以页面图画,对中国古典名剧进行重新演绎。英文由外国汉学专家翻译润色,在语言表达上具有国际水准。该丛书尤其适合国外青年学生选读。2、《颐身养生系列》该系列是以周易学的哲理及祖国传统医学中的经络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和气血  相似文献   
9.
翟海鸥  马军  张悦 《武当》2004,(5):11-13
太极阴阳五行门秘技属闾山道家功夫,内容十分丰富,并有其独特之处,2003年《武当》2、3期作了初步披露,现经马军先生继续整理,本刊将连续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医易同源只不过是一种非历史的后世追认,那么中医学与阴阳五行的关系则确实是须臾难离的。根据现有的史料,中医学作为一种理论体系的成立是以阴阳、五行理论与具体的医学经验材料有机结合为标志的。也就是说,阴阳、五行是中医学成立的必要条件。早在春秋时期,阴阳就被用来解释病机、病因,五行运用于中医的时间也可以上溯到战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