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教育   599篇
科学研究   18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71篇
综合类   47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保罗·德曼的"盲识与洞见"理论常常被批评者误解为实行两套标准的结果。通过认真分析后发现,"盲识与洞见"其实具有两个层面:第一个是"在场与缺席"的形而上的现象层面,第二个是语言"所知与所行"悖论统一的反形而上的非现象层面,前者是后者的表现,后者是前者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文学是人学”,这个命题自高尔基以来不时地为人们所提起,虽然过去偶有几位学者作过一些论说,但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学界对此所引起的注意力还远为不够。我们需要思索的问题还很多,比如到底人学是什么,文学是什么,文学与人学究竟是什么关系,“文学是人学”这个命题的意蕴是什么,其对于认识“文学”之现象与本质可提供什么样的启示,等等,显然都是一些意味深长的文学理论话题。  相似文献   
3.
郭宝昌的《大宅门》,以其塑造的卓而不群的女性形象,展示了女性世界的独特魅力,表现了郭宝昌特有的女性崇拜意识、平等兼爱意识。  相似文献   
4.
刘泽江 《唐山学院学报》2005,18(3):33-34,67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不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对抗,更多的则是从悲剧性的视角去审视和表现人类的生存、命运与环境的冲突。作家用他的世界观对人类进行了人道主义的审视、评价与批判,潜藏着作家对自然、人类、社会诸种关系的深沉忧患和哲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5.
试论中国古典诗词趋向"天人合一"的文化有机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典诗词创作上对比手法的倡导,结构上取消某些语助词、设立对仗,以及中国文字自身的表意特征和普及化的书法艺术追求,多方位的为作品“虚“化出了一种“天人合一“的人文氛围.  相似文献   
6.
以描绘女性为题材的美术作品历来受到关注 ,画中那些生动、鲜活的形象 ,既可视、又可读 ;画家愿意画她 (们 ) ,是借题发挥 ,可画、可言。本文以三位活跃于画坛的油画家的创作为例 ,来看待艺术创造的主客体关系 ,试图说明艺术创作不是对事实的简单重述和复制 ,而是作者心理、感情与思想的记录 ,作品是画家的思想与语言的承载体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哲学有两层基本含义,一是天人相通,一是天人相生。由于“天”的多重意蕴,“天人合一”思想有其内在的问题,要发挥古代“天人合一”的当代价值就必须把它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即以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观念为基础,在通过对“天人合一”固有结构的改造,才能发挥出“天人合一”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古希腊的神话和传说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冒险精神的英雄形象,这些文学形象折射出了西方人热衷冒险的文化特质。在西方文明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这股勇于探索、甘于冒险的历险精神始终贯穿其中,甚至成为有别于其他异质文化的重要标志。它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冒险家向未知领域挺进。当然,它内含的"天人相分"的认知模式和"世俗人本意识"对人类文明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这一点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
不论是中国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的“天人相分”,都没有处理好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天人合一”一味强调人类必须顺从自然,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无所事事,缺乏对大自然的探索精神;而“天人相分”则一味强调以人为中心,征服自然,虽然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应该吸取两者之精华而摒弃其糟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我们创建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0.
铁凝的长篇小说《大浴女》热销全国,其原因在于作品自身的艺术魅力。这种艺术魅力来自于人物罪感心理的揭示和灵魂审判,其自于作品独特的女性叙述视角,来自于对“抢夺欲”的揭露和否定,还来自于其人性研究方面的层次性、混成性和非常规化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