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1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1篇
教育   1770篇
科学研究   106篇
体育   75篇
综合类   93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3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138篇
  2011年   188篇
  2010年   131篇
  2009年   167篇
  2008年   156篇
  2007年   191篇
  2006年   167篇
  2005年   127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名言之域作为哲学论辩的重要对象 ,很早已进入中国哲学的论域。历史地看 ,中国哲学在从认识论之维考察名言与存在的关系的同时 ,也对其中涉及的语言与存在的关系 ,作了多方面的思与辨。语言作为人把握世界及“在”世的方式 ,既以人自身的存在为根据 ,又内在于人的存在过程。以独语、对话为形式 ,语言不仅在个体之维影响着自我的存在过程及精神世界的形成 ,而且在类的层面上构成了主体间交往和共在、实践过程及生活世界的建构所以可能的前提。中国哲学在上述方面的看法 ,对深入地把握语言与存在的关系 ,提供了历史的视域。  相似文献   
2.
以两院制为主要存在形式的英国议会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现实政体的需要.其积极的历史作用应该予以充分肯定.分析英国议会两院制的合理性对于我们这个历史上不曾真正实行过议会政治与议会两院制的民族与国度,有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红楼梦》十二支曲和《野草》为考察个案,分别论述了二者的直面与超越层面,又在比较中指出了《野草》的虚妄哲学对《红楼梦》十二支曲的佛、道思想指归在生存穿透性上的超越,进而试图梳理出一种现代人格对一种古代传统人格的发展与超越。  相似文献   
4.
论王弼"无"范畴的涵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是王弼玄学的核心范畴 ,也是整个魏晋玄学发展中的最基本的概念。王弼的“无”有五种涵义 :本体义、生成义、抽象义、功能义、境界义。这五种涵义又分为三类 ,即本体义、生成义、抽象义的“无”为一类 ,后两种涵义的“无”各为一类。由于“无”的第一类涵义中的生成义和抽象义的矛盾 ,导致了魏晋玄学的逻辑演进。  相似文献   
5.
让市场选择期刊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刘玉兰 《编辑学报》2002,14(1):50-60
期刊要生存和发展,必须有明确的定位、基本的读者群、作者群和自己的市场.  相似文献   
6.
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进化博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利用有限理性条件下进化博弈理论的方法,研究组织成员知识共享中的稳定均衡问题。通过建立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进化博弈模型,分析了组织中人际关系的和谐度以及组织监督力度与知识共享稳定均衡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提高组织中人际关系的和谐度与对组织成员不共享行为的监督力度是促成组织向知识共享稳定均衡演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彭前卫 《图书馆论坛》2006,26(4):8-11,7
主体性视角下的网络空间关系是主体虚拟实践所构建的,虚构性是其本质特征。在从现实到虚拟转换过程中,主体的非理性冲破了理性的束缚,主导了主体的行为,造成了网络信息活动的失范。从主体性角度来看,防范网络信息活动失范,应从增加制度供给和强化主体理性着手,通过引导主体在网络实践过程中培养其网络理性,以人的理性规范和引导非理性因素以达到目的。  相似文献   
8.
提出图书馆学的科学化和合理性问题。认为以图书馆这一人文社会现象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图书馆学,不可能实现绝对科学化和客观性,图书馆学科学化的实质是图书馆学的合理性,即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构建合理性图书馆学理论必须坚持科学实证与哲学人文建构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Neurasthenia (shenjing shuairuo) and depressive disorder are medical issues that have given rise to disputes in China for more than 20 years. Since the 1980s, the once ubiquitous diagnosis of neurasthenia in China was rapidly substituted by depressive disorder in the clinical context. Globally, the metamorphosis from neurasthenia to depressive disorder heralded the triumph of scientific rationality, which identifies neurasthenia as a categorical fallacy. In China, however, neurasthenia retained soci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thus, it has become a contestable discourse in relation to depressive disorder. By examining the health reporting of both discourses over a decade, this study explicated how neurasthenia and depressive disorder were represented in a popular health newspaper in China. The content analysis showed that neurasthenia is a more culturally and everyday embedded discours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Chinese medicine and laymen’s discourse, while depressive disorder is more associat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and the professional discourse.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wo sets of medical discourse evinces that despite the ostensibly prevailing scientific rationality in media health reporting, cultural rationality is deeply embedded in communicating mental health issues with the lay public. It further suggests the significance of investigating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expression of mental illnesses in China.  相似文献   
10.
应用锥上不动点理论讨论了一类包含许多时滞人口模型的泛函微分方程的正周期解的存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