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956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309篇
教育   66299篇
科学研究   3909篇
各国文化   145篇
体育   2902篇
综合类   2132篇
文化理论   438篇
信息传播   9526篇
  2024年   259篇
  2023年   917篇
  2022年   499篇
  2021年   781篇
  2020年   885篇
  2019年   1015篇
  2018年   456篇
  2017年   996篇
  2016年   1383篇
  2015年   2452篇
  2014年   5912篇
  2013年   4940篇
  2012年   5508篇
  2011年   6233篇
  2010年   5564篇
  2009年   5317篇
  2008年   6377篇
  2007年   5170篇
  2006年   3982篇
  2005年   4028篇
  2004年   5660篇
  2003年   5698篇
  2002年   3973篇
  2001年   2960篇
  2000年   2081篇
  1999年   637篇
  1998年   348篇
  1997年   266篇
  1996年   276篇
  1995年   236篇
  1994年   152篇
  1993年   116篇
  1992年   109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内容深刻、思想深邃、影响深远的党建资源,为思想政治教学提供了绝佳素材。我们要充分利用党建会议、经典文献、法治事件和党建足音,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素养。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由于多媒体进课堂,教师们在教学时越来越忽视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教学。所以本文就操作实验教学在学生对数学概念、定理的理解;学习数学的体验,提高学习兴趣以及通过操作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规律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强调操作实验这一教学手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学前教育概念是学前教育研究和相关制度构建的基点,然而当下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和早期教育等概念的混用容易误导其他领域、乃至社会大众对学前教育的认知与判断,影响相关知识谱系分类和相关政策与法律的严谨性。本文讨论了学前教育诸概念的混用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在厘清诸概念混用的现状后分析其形成原因并予以澄清。造成学前教育诸概念混用的原因有学前教育学内部缺乏身份危机和学科意识,翻译不当,规范与事实不分等。澄清学前教育诸概念需要学前教育研究者树立和强化学前教育研究的学科意识,增强其身份认同;规范翻译,厘清学前教育的外部边界;合理确定学前教育的内部范畴,慎用广义与狭义之分。  相似文献   
4.
培养中职生集体意识,增强其团队精神,这是中职德育中的重要板块,需要我们给予高度的重视。在此次论文研究中,我将阐述如何利用绿色文化践行班级管理,以此提升中职生的集体意识。  相似文献   
5.
6.
7.
近年来,我们以例题与命题研究为着力点,以简驭博,以小见大,提升教师的结构化关联能力和实证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让典型范例成为固着点,加强教师的结构化意识1.教师要基于原理开展典型教学我们改变以知识传递、陈述、模仿、结论为主的单一倾向,倡导从数学知识的本源、成因、矛盾切入知识点的教学,注重概念的产生根源、公式的推导过程、定义的形成与发展,增强发散性与扩展性,讲透原理,使每个知识点愈发灵动、舒展与深刻。  相似文献   
8.
窦平 《江苏教育》2023,(44):48-50+53
具身认知把“身体参与”置于学习活动的核心位置,其理论是在反思与批判身心二元论的传统认知观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小学数学实验体现了具身学习的基本要义,实验的情境性、操作性和探索性让具身学习成为可能。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具身认知的视角引导学生开展数学实验,让具身实验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进阶。  相似文献   
9.
"具身认知"视野下的数学学习,融环境、身体、心智于一体,将数学学习资源、数学学习素材、数学主客体活动有机整合,促使学生由直观感性的思维向抽象的高阶思维转化。  相似文献   
10.
苏梦蝶 《文教资料》2020,(4):15-16,24
悼亡文学一直是中国文学中独特而重要的存在,其文体可细分为悼亡诗词、墓志铭、诔辞、吊文、祭文等,明末清初又出现"忆语体"新型悼亡散文。悼亡文章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感情抒发方式有共同之处,也有别具一格的魅力与蕴含其中的"无常"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