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2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间歇性低氧训练对脑组织及神经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根据一些资料报道,间歇性低氧训练是一种利用低氧仪模拟高原训练的方法,它能够提高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抗缺氧能力,为了研究它对脑组织及神经系统的影响效果,本文作者分别对小鼠和人作了间歇性低氧训练的实验。用实验室实验法。小鼠的实验结果显示两组小鼠脑组织丙二醛酸(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存在差异,接受间歇性低氧训练的小鼠脑MDA含量低于非间歇性低氧训练的小鼠,而SOD含量却较高。对15名女大学生的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受试者除两人在两项心理测试中没有进步外,心理测试的成绩都取得较大的进步;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心理测试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实验组强于对照组。研究显示间歇性低氧训练对改善脑组织的抗缺氧能力、提高缺氧条件下的神经反应能力有明显的效果。建议:将间歇性低氧训练作为一种运动训练的辅助方法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探讨运动性疲劳状态下心肌缺血与心肌组织心钠素表达下降的相关关系。研究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安静对照组(C组)、运动性疲劳组(E组)、自然恢复组(NR组),每组10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组织学HBFP染色法和计算机显微图像分析方法,研究运动性疲劳心肌缺血与心肌心钠素表达下降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运动性疲劳状态下心肌缺血与心肌组织心钠素表达下降高度相关,提示心钠素表达下降是心肌缺血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间歇性低氧刺激对运动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李强  高伟  魏宏文 《体育科学》2001,21(3):62-65,70
研究目的观察常压间歇低氧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适应机制.研究方法16名羽毛球运动员(14~18岁,男女各半)随机分为低氧组和对照组,低氧组在正常训练以外每天进行1 h左右的间歇低氧刺激,氧浓度控制在9%~14%,每周6 d,连续4周.对照组完成与低氧组相同的运动训练,不吸低氧,两组测试指标相同.结果表明低氧1周后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显著升高(P《0.05),低氧1周、2周时2,3-二磷酸甘油酸显著高于低氧前水平(P《0.05),4周后低氧组运动能力显著提高,表现在无氧阈心率下降、功率提高、时间推迟;定量负荷后呼吸频率、呼吸商、运动后血乳酸和心率均显著下降(P《0.05);完成最大运动能力实验时,运动至力竭的时间、最大心率、功率和运动后最高血乳酸均显著升高(P《0.05),运动后3 min时心率恢复加快(P《0.05).结果提示,常压间歇低氧可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红细胞生成,有利于氧的运输,并有效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最大累积氧亏(MAOD)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健 《体育科学》2001,21(2):71-73
最大累积氧亏是一种人体无氧能力的间接检测方法,其检测效度主要获得以下研究的支持:(1)间接检测与直接检测结果相一致;(2)优秀短跑选手的最大累积氧亏明显高于长跑选手和无训练者;(3)受无氧训练的影响,最大累积氧亏的增加与肌肉无氧代谢能力保持同步变化。但目前国内外尚缺乏公认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5.
运动性脑缺氧与中枢疲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运动性脑缺氧发生的原因,及其所产生的脑细胞能量代谢的变化,从四个主要方面论述了运动性脑缺氧引发中枢疲劳机制,并提出运动性脑缺氧的适应及其生化变化,目的在于提高对运动性脑缺氧的认识,在运动训练或比赛中更好地预防运动性脑缺氧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实验性运动性贫血与心肌缺氧发生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运动性贫血组(T组);采用递增负荷跑台运动致运动性贫血,并运用偏相关分析研究血红蛋白变化率与心肌缺氧发生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运动性贫血与心肌缺氧发生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应用常压缺氧试验观察润神口服液对小鼠耐缺氧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注射心得安、1号口服液和2号口服液雌鼠的耐缺氧能力均极显著地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1)。注射心得安和1号口服液雄鼠的平均耐缺氧能力分别下降5.5%和13.6%,注射2号口服液的雄鼠则提高15.4%。说明2号口服液对雌雄小鼠的耐缺氧能力有更好的调理、平衡及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8.
介绍用预曝气+缺氧/二级生物接触氧化法(A/BCO)处理食品废水工程实例。生物接触氧化池采用城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接种,水温20~25℃的条件下,培养驯化一个月左右。COD、SS、BOD5和NH3-N的去除率分别为94%、94%、94%和78%,出水可达一级排放标准,过滤消毒后的出水达到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9.
中药黄芩抗缺氧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探讨黄芩水提物的抗缺氧作用,用小鼠制备模型进行耐缺氧研究.方法:采用小鼠常压缺氧模型、对抗异丙肾上腺素模型、对抗亚硝酸钠动物模型,腹腔注射黄芩水提物,测定其存活时间.结果:黄芩水提物能显著延长常压缺氧条件下小鼠的存活时间(P<0.01);能显著延长腹腔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小鼠在常压缺氧条件下的存活时间(P<0.01);对小鼠亚硝酸钠中毒无明显的缓解作用(P>0.05).结论:黄芩水提物具有增强小鼠耐缺氧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血清EPO指标在耐力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从EPO的生物学特性、EPO与耐力运动能力、EPO与低压氧舱等方面分析入手,探讨EPO在高原训练和低压氧舱训练中的变化规律。认为,EPO可作为耐力运动训练的预见及评价指标;间断低压氧舱应用,很可能是今后耐力运动训练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