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教育   35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一飞 《教师》2016,(5):87-88
文章通过受试的两个班级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甲班是采用"愤悱术"和"产婆术"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乙班按原来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然后根据两班的期末成绩进行统计学意义上的科学分析,特别是应用显著性检验手段得出结论,即新的教学实践明显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张守文 《课外阅读》2011,(7):139-139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的一个重教育思想。何为愤悱?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辞”。即是说,只有当学生想求明而不达的时候,才去开导他,想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而说不出来的时候,才去启发他。抓住时机启发诱导固然重,但这仅仅反映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如果学生不愤不悱怎么办?  相似文献   
3.
【教学案情】 朱自清先生的《春》是苏教版第七册中的一篇写景散文。文中摄取了春天的几个镜头: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春天里活动的人。作者在描写过程中,语句优美,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热情赞美了春天,讴歌了春天。我在自班执教了朱自清的《春》这一课。我执教这一课的主要意图是让初一的学生懂得写景过程中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及其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旨,  相似文献   
4.
霍玉兰 《考试周刊》2011,(76):85-85
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就指出了课堂教学中启发的时机,即非得学生"愤"和"悱"的时候才对他进行"启"和"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自己开窍;要重在引导,善于点拨,相机诱导,努力创设一种"愤悱"的情境,使学生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中求索,在乐学中内化。  相似文献   
5.
6.
数学“后进生”的认知特征及转化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转化后进生的核心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大纲目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转化后进生要了解他们的特征、认知结构,研究适合后进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通过数学情境的设置和激励手段使后进生产生“愤悱”心境,使之形成学习数学的合理方式。  相似文献   
7.
8.
姚伟胜  孙慧军 《教师》2013,(18):36-36
魏书生是中国当代教育界耳熟能详、富于传奇的人物,他以严谨、科学、极具前瞻性的教育理念,新颖的互动教学方式,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方式,民主科学的管理指导思想,引领了新一代教育改革的方向。他从19岁当民办教师开始,几经曲折、起起落落,对教育事业,不仅始终如一地坚持、百折不挠地坚信、毫不动摇地坚守,而且自始至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提及的“启发导引”教学思想,主要指的是在学生预习前教师给予“提问”、“指点”。笔者从《论语》和《学记》中剖析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内涵,认为叶圣陶“启发导引”语文教学思想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叶老的这一思想在以下方面有悖于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本意:(1)“愤”、“悱”是启发的结果;(2)学生预习前,教师“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宜领会”,给予“指点”和“暗示”;(3)“提问不能答”,教师“明白告之”,“印入更深”;(4)教师问,学生答。  相似文献   
10.
肇始于《论语》的启发式教学至今仍活跃于教育学话语体系,然而其在现实中屡现偏颇,亟待匡正.从逻辑上审视,"愤悱"是"启发"的必要条件而绝非充分条件;在"不愤悱"状态下,则倡导以讲授为特征的德性渗透或以自学为特征的知识增殖,为生成愤悱助力.伴随着历史的传承与发展,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意蕴一直未变,其本质特征在于思维拓展与道德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