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27篇
科学研究   19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14篇
信息传播   2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在世界市场经济的语境中,联动机制是在不同企业乃至产业间的互动协调机制,它使得企业或者产业间的合作更加高效,从而可以节约资源,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益和专业化程度.运动休闲产业涉及的企业种类和产业众多,内部产业链结构复杂,因此建立产业联动机制对于运动休闲产业发展来讲更加迫切.我国运动休闲产业在前期的意识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准备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目前处于发展的瓶颈期.构建多种机制交织的运动休闲产业联动机制是冲破瓶颈期,取得运动休闲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4.
根据协同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遵循动态性、务本性和创新性等原则,设计京津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协同发展联动机制,据此进行案例设计与分析,旨在促进京津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协同、可持续发展。研究表明:①京津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协同发展联动机制行为人包括京津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协同发展委员会、京津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协同发展小组和京津冀区域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各司其职,履行各自的权利与义务;②其功能包括激励、制约和保障功能,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③其形式与载体包括涉及激励标准和经费奖励的激励政策措施,涉及制度、程序和权利等的制约政策措施,涉及经费、师资和场馆的保障政策措施;④依据联动机制设计京津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系列赛事和夏令营活动是促进协同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马嘉悦 《兰台世界》2016,(12):26-28
目前我国医改已进入深水区,从医疗档案管理角度,另辟蹊径地提出解决方案。首先需在理解个人医疗档案和联动机制两个词语的基础上,明确个人医疗档案联动机制的含义;其次分析该机制建立的背景,通过阐述个人医疗档案在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影响其价值发挥,说明了该机制建立的必要性;再次从患者、医院、社会问题、科研、医疗责任制等多角度阐述了该机制建立的意义,最后也客观地提出该机制存在的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在深入探讨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机制的重要性的基础上,研究家校合作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及联动机制,以期更好地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精神家园是精神家园在大学生个体和群体身上的具象化。面对当前大学生个体和群体精神家园所表现出来的疏离与荒芜问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生存实践论为理论基石,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联动机制,相互嵌入,从而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8.
体育课程要形成“纵向衔接、横向一致、内在统一、形式联合”的一体化完整体系,更好地满足学生对运动与发展的需求,需要建立联动机制,在“生本化”理念、“层次化”目标、“结构化”内容、“多样化”实施和“多元化”评价的基础上联合发力,呈现更富逻辑性,突出完整性,更具科学性的体育课程。机制联动的完善程度决定着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广度,机制联动效果决定着体育课程一体化有效执行的深度。促进体育课程一体化机制运行,还需要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层面等诸多条件保障。对体育课程一体化联动机制及有效运行的深入探讨有助于破解体育课程关键问题、深化体育课程改革、优化体育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9.
10.
课后延时服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在减轻学生课后学习负担的同时,提供了丰富的社团个性化服务,能将学校打造成学生健康幸福成长的环境。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中小学校在课后延时服务中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面临着诸多问题。文章结合课后延时服务实践,围绕中小学校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要创新课后延时服务,学校要整合教育资源、融合校外力量、实行走班制度、建立联动机制,同时推进家校共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