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篇
教育   33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传统静态的教育观认为,普通教育重视个性需求,其目标是内隐的;职业教育重视社会需求,其目标是外显的。换句话说,普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非功利性”的,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功利性”的。现代动态的教育观则认为,目标外显的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同样可以做到既满足社会需求,又满足个性需求。这意味着,职业教育绝不是等同于一般职业培训的纯功利性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3.
高中学习可以说是最功利的,它的过程直指终极目标——高考,多的是理性,少的是情感,然而就在那样的情况下,语文老师与学生们依然割舍不下诗歌中“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等非功利性的一面,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诗的意境中,可见读诗先要有诗心。  相似文献   
4.
为抵制国际竞技异化,完善运动员的培养过程,应积极探索具有普世性、非功利性和底线性的人性修炼原则,即正义性原则、尽力性原则、协作性原则和尊重性原则,为国家培养富有人性的运动人才.  相似文献   
5.
论美感的产生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对象分为“可以直接见出功利作用”和“见不出(或很难见出)功利作用”两种类型。前者起初是功利性的因素引起人的快感,在欣赏功利性事物的过程中,事物的样子在人大脑皮质上的视觉区和快感区之间建立了联系,引起原本由功利作用引起的快感,这就是美感;后者在于人类潜意识存在的某些先天本能和后天需求,这种潜意识本能和需求以事物的形象为满足条件,当事物的样子满足了这种潜在的需求时,人虽然没有欲望满足的意识,却有欲望满足的快感,这种莫名其妙的快感就是以往被称为“纯粹美”的事物引起的美感  相似文献   
6.
教师作为人类化的传播,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跨世纪的化传承,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同时对培养新世纪的人才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发掘师道传统精华,提高教师素质成为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7.
使用“传播的游戏理论”,对新浪微博俄罗斯世界杯传播效果进行分析,并对新媒体用户的需求进行探讨。研究认为,世界杯传播是一场盈余时代的足球“游戏”,满足用户对愉悦、趣味的需求和对游戏的需求是新媒体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新浪微博俄罗斯世界杯期间,体现主观、个性的“选择性会聚”让用户在“游戏”过程中促进了“自我”的发展;只为享受足球魅力的非功利性传播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宽松的“游戏”环境;利用微博话题、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技术传播乐趣,用户从“游戏”中收获了愉悦。对于传播效果的研究立足受众的个性特征和主观心态,注重体现个体主观能动意识,对把握未来新媒体传播发展和趋势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柔软     
<正>[导读]朱以撒的散文是当下散文园圃中非常别致的一种。“书法之余,写点散文以为清玩”,创作的非功利性,使得他的散文具有一种格外逍遥轻松的姿态。在那些思想活跃、语词清逸的文字背后,我们常常能触摸到他对天人合一思想的文化沉思,对古典精神的皈依与持守,以及在艺术哲学层面上对和谐、宁静、虚空、闲远、蕴藉、质朴、古厚、简洁等审美意识的偏执。朱以撒的散文缘情而发,缘事而鸣,他的近期散文常围绕着某一特定的主题展开哲学思辨式的表达,试图从寻常背后挖掘出不寻常的社会、人生意义和奥秘。《埙在苍凉幽远中》《徐徐绽放》《穿过逝水流年》《北朝,北朝》《兰亭情结》《走出长安》《归来兮,唐风》等篇目深为广大读者所喜爱。《柔软》一文,朱以撒借助芦苇这一寻常意象,抒发了欣赏生命、感叹生命和珍视生命的人生体验和思考,是一篇思辨色彩很浓的生活散文。  相似文献   
9.
西方现代时期的美学形态有如下特点:1.强调非理性、个人主观性是现代美学的思想基础;2.在艺上的表现形态:反英雄、个人感受、平面零散,非理性、非视觉形象性;3.总体的美学形态:主观的、内在的、非理性的、非功利性的、动态性的。  相似文献   
10.
当下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业已成为"美学进程"中势不可当的阶段性话题之一。在浩浩荡荡的商业大潮冲击之下,"审美非功利性"这一命题受到了巨大的挑战。透视"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康德美学的"审美非功利性"二者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来源、文化立场不同,侧重分析"日常生活审美化"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