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写意"一词常被用来探讨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但主要集中于对表演形态的探讨,罕有涉及剧作的情节和结构。胡莲玉先生曾撰文从总体上探讨元杂剧情节结构的写意性,但没具体阐述某个剧作家。关汉卿是元杂剧的重要代表,系统地阐述其剧作情节的写意性显得必要。文章从主观评价的直接介入、生活形态的简单化或复杂化和史实改造、奇迹性情节的描写、颇具特色的清官设置四个方面来分析其情节处理的写意性,并从主观、客观两方面探讨其成因。  相似文献   
2.
在诸葛亮一生中并没有想“争夺天下,建立王霸之业的雄心”壮志,关羽不是“诸葛亮攫取权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诸葛亮也不是想“假吴人之手置关羽于死地”。他和关羽之间的关系只是蜀汉政权内部大臣与大臣之间的平等关系,他们之间并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不存在所谓权力之争。  相似文献   
3.
在苏轼浩繁复杂的散体文章中,论说散文是一大类,而在其论说散文集群中有关历史人物论又是一类抢眼的文章。苏轼一生先后有四篇文章专门议论评价管仲,其议论评价的重点及表现手法都有差异。比较这些文章的差异,可以发现它实际上显示出苏轼早期论说散文与后期论说散文审美价值演变的一些特征。这些演变特征是其人生阅历磨励的结果,是其文学思想的新变与发展的产物,体现出从“有为而作”到“以意为主”、从“有所师法”到“苏氏法门”的价值走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 稷下思想是先秦百家争鸣时期的沧海遗珠,研究如何从稷下研究文献中自动识别出稷下思想,为稷下学数字人文研究提供方法基础。[方法/过程] 选取《管子学刊》作为研究数据源,对其收录的部分文本进行11大类附属42小类的思想类别归纳,构建训练数据集,提出一种基于ERNIE微调的JixiaERNIE模型,将稷下思想自动识别映射为文本自动分类问题,利用模型进行自动分类识别。[结果/结论] 通过实验对比得出,构建的JixiaERNIE模型在学习率4e-5、迭代次数为10分类效果达到最优,与基线模型相比,F值提高了7.9%。为进一步增强模型识别分类效果,在模型连接层的基础上加入分类器对比,有效实现面向数字人文研究的稷下思想自动分类任务。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灰色理论中的动态协调模型,对关英楠的跳远成绩与各项素质进行了动态分析,找出了影响关英楠的跳远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对教练员的训练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元杂剧发轫于金元之际,历时百年之多,其创作始于关汉卿等人,研究元杂剧的分期问题,对进一步明晰元杂剧发展的历史,深入了解各时期中的作家作品情况有重要意义。笔者以元明人著作所记为据,从杂剧家的生平与创作入手,结合各时期中杂剧作品内容,风格的不同情况,论述了元杂剧应分为四期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7.
元杂剧《陈母教子》自从随《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重见天日时起一直受到评论界的怀疑,对它是否为关汉卿之作的争议时常出现。该文就此争议从文献资料的可信性和剧作本身的思想性、艺术性上重新审视这部歧异颇多的杂剧,并对该剧的人物形象、艺术特色进行解读,同时横向比较它与关汉卿其他剧作风格之异同,试图辨别其是否为关汉卿的作品,兼谈一下《陈母教子》的思想性、艺术性的高低问题。  相似文献   
8.
关隐达:在文人情怀和官场规则之间求索与徘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朝夕小说》是王跃文的一部反映官场生活,表现官场人物的长篇新作。作者运用现实主义表现方法,塑造了官场中各色人等鲜明饱满的形象,立体地表现了他们纷繁复杂的思想与性格,关隐达是作品的主要人物,他置身其中的特殊环境和他内心深处积淀深厚的文人气质推动着他在文人情怀与官场规则之间不断地求索与徘徊,自觉不自觉地在权力场中延续着人类良知与道义的薪火。  相似文献   
9.
关仁山在继承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同时,以一种与时俱进的审美心态与社会生活同构顺应,积极地吸纳各种创作模式,大胆地借鉴其他创作方法的创作技巧,发展和丰富了新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0.
关仁山是河北文坛的"三驾马车"之一。他创造了"雪莲湾"和"平原"两个审美世界,也经历了从海上到平原的审美历程。这个过渡,不仅仅是创作风格和艺术技巧的变化,而且也是审美观念和创作精神的变化。这标志着他更加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