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信息传播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荀勖<中经新簿>"但录题",是指其仅详载每部书的篇目,而没有介绍作者、评价图书的叙录.<皇览簿>一书因为篇目众多,而在<中经新簿>中单独分为一卷."荀勖<中经新簿>是有叙录的"这一说法,出于对史料的多种误解,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2.
黄光 《新闻爱好者》2008,(11):146-147
荀勖,字公曾,出生年月不详。289年去世。晋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市)人,荀爽曾孙。早慧好学。荀勖博学多才,入晋后曾和贾充一起修订法令。掌管乐事,又修正律吕。领秘书监事,曾和张华一起,按刘向《别录》整理典籍。他们用了大约6年时间,对10万余卷图书进行整理复校,以黄绢抄写,青白丝绸包裹,仿魏秘书郎郑默所编的宫廷藏书目录《中经》(又称《魏中经簿》)编成《中经新簿》(又称《晋中经簿》)。据阮孝绪《古今书最》所记载,该书共16卷,著录图书1885部,20935卷(《隋书·经籍志》记为29945卷)。  相似文献   
3.
四部分类法起源于荀勖说新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代《魏中经》已佚,阮孝绪述郑默编撰《中经》,所依据的史传没有明言其分类法。郑默校书时主其事者为虞松,处于魏末各项制度"不得妄有改革"之时,不可能改变旧的分类法。晋武帝分秘书图籍为甲乙丙丁四部,使秘书郎四人各掌一部,这可以作为四部分类法起源于荀勖说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4.
荀勖《中经新簿》是有叙录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荀勖校理群书,撰成《中经新簿》,既仿刘向,也有突破。改变六分法,将典籍总别为四大类,更符合文献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图书分类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可惜这部目录学史上的创新之作久已散佚,从而留下一些疑问有待考察,如《中经新簿》是否有叙录,即成历史谜案。本文就此问题,勾稽有关资料,考得荀勖校书活动长达十馀年,且循刘向旧例而为校定之本撰写叙录,并非像一些论者所说的《中经新簿》只是简单地著录书名、卷数、作者而已。  相似文献   
5.
利用相关史料进行印证、分析。认为《中国通史》关于王昭君厦汲冢书考证之记载有误,并对其进行了纠正。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一书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而且对中国音乐史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但是其中论及音乐方面的有些内容尚需再探讨。探讨《乐府》篇中三个有关音乐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晋中经簿》的“众篇之名”是指十四卷的名称,并非图书分类意义上的小类之名.进一步推测,它实际分为四十多个小类.前人指责它分类粗疏,是没有依据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西晋立书博士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补充论证,认为荀勖领秘书监并立书博士的具体时间是晋武帝泰始十年中期左右;又针对"置弟子教习,以锺胡为法"的原因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9.
四部分类法作为目录学家编制目录、类分群书的依据,居于图书分类领域中的正统地位,四部分类法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值得进一步的探究。《中经》和《中经新簿》作为较早的目录学著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两本书经历过传承之后,建立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通过史料进行分析,四部分类法起源于后来的《中经新簿》,而《中经》作为《中经新簿》分类的参考和主要组成部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关于读书记     
孙犁 《教育》2015,(9):77
在古时,读书记,或藏书题跋,都属于目录学。目录之学,汉刘歆始著《七略》,至荀勖分为四部。唐以后把书籍分为经史子集,藏于四库。这样的分类法,一直相沿到清代。无论公私藏书,著录之时,都对书籍的内容,作者的身世,加以简单介绍,题于卷首或书尾,这就是所谓提要、题跋。把此等文字,辑为一书,就是我们现在谈的读书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