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8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庭经》侧重述说了与人体之外的道教诸神体系相对应,在人体内部,包括在"黄庭"中,也存在着诸神体系,这就是"身神"。在宋元明时期内丹学越来越"火"的条件下,它逐步演变成了"丹书",并且逐渐演变成了茅山宗首要经典。《西游记》第一回中的有关描写,不仅是把《黄庭经》作为茅山宗首要经典看待的,而且也是把它作为茅山的独有标志来隐示的。这正是《西游记》第一回以之隐示最终定稿人居于茅山的关键原因。如果说,《西游记》所标"华阳洞天主人校",已经比较明显地暗示了《西游记》最终定稿人居于"华阳洞天"即江苏茅山,那么,《西游记》第一回对《黄庭经》的描写,则进一步暗示了它的最终定稿人居于江苏茅山。《西游记》第一回中的"菩提祖师"形象,也包含着"茅山宗"祖师陶弘景的若干"影像元素"。  相似文献   
2.
道教中的法术丰富多样,修道者认为这些五花八门的道术各有神通,是长生成仙与救苦救难的法宝。诸多法术之所以神通广大,都是由于其中有"神"在支配和调度多种力量,来达到延年不死或除恶扬善的目标。这反映了所有道术背后的思想支撑,即"神"的无时无处不在。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上清派宗师陶弘景的一些著述,探讨了上清派存思术的思维与运行机制,试图揭示出诸多道术背后的思想本质与特色。  相似文献   
3.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是一篇描写山水胜景的美文,首尾不全,经考证可知谢中书是谢览,其中描写景物为永嘉山水,作品的创作年代应当系于公元510年至511年之间。  相似文献   
4.
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阐述了他独特的养生学思想,他认为,保养人之元气是延年益寿的根本,养生要顺应自然规律,养生延年之核心就是要摄养精、气、神,养神之道在于清静,固守元气则须节制欲望,凡事有节以中和为贵。  相似文献   
5.
沈莉  侯丽红  夏岩石 《兰台世界》2013,(11):156-157
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阐述了他独特的养生学思想,他认为,保养人之元气是延年益寿的根本,养生要顺应自然规律,养生延年之核心就是要摄养精、气、神,养神之道在于清静,固守元气则须节制欲望,凡事有节以中和为贵.  相似文献   
6.
魏晋之后神农系《本草经》元典地位式微,本草学界多家并存,直至南朝的陶弘景,神农家才再次被推拱到医学界的核心地带.陶弘景一面通过神农家有效整合时代新说,另一面又保持神仙之说.他是以《神农本草经》旗号表述一家之言.至唐代,朝廷医官在政府的支持下重修陶的旧作,是为《新修本草》.《新修本草》在绘图、勘误、补充若干条文、扬弃神仙说的层面超越原先.《新修本草》借着国家推广开来,神农家的权威地位终得确立.  相似文献   
7.
陶弘景是一个很有趣的历史人物,他一生经历南宋、齐、梁三个朝代,齐武帝永明十年(492)辞官归隐茅山,从此徜徉于自然山水风光之间,超然物外,过着优哉游哉的遁世生活。  相似文献   
8.
古文赏析     
成语赏析三人成虎成语释义三个人谎报集市里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谣言多人重复,就能使人信以为真。  相似文献   
9.
《军事记者》2008,(5):58-58
宰相,是我国封建王朝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执政官的通称。历史上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丞相,也有惯于“笔里藏刀”的唐朝宰相李义府,以“莫须有”罪名加害忠良的南宋奸相秦桧……这些,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下面几个成语典故中的“宰相”,也许鲜为人知: 山中宰相南朝陶弘景隐居山中后,朝廷每有大事,必定遣人询问他,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今泛指那些不在其位而谋其政的人。  相似文献   
10.
陶弘景是南朝齐、梁时的医药学家,他有什么样的养生方法呢?陶弘景是南朝齐、梁时的医药学家,幼年家贫,勤奋好学。他于“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精研,便有养生之志”,后来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养生学家。他撰写了一部《养性延命录》,书中辑录了“上自神农以来,下及魏晋之际”的养生妙方,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养生学专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