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2篇
教育   332篇
科学研究   115篇
体育   31篇
综合类   28篇
信息传播   3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Critical educational literature suggests that an increased reliance upon performative technologies is currently transforming the very foundations from which teacher subjectivities are constructed. Arguably though, the number of studies pointing to this risk or tendency is considerably larger than the ones theorising why this should be the case. Further, in those cases whe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formative technologies and teacher subjectivities is theorised,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that the technologies appeal to are seldom brought to the fore. Based on this,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theorise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that performative technologies appeal to and work through, by means of identifying, systematising and elaborating extant understandings of such mechanisms in the critical educational literature. The results are 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a conceptual framework (referred to as the CMIS-framework) which suggests that one and the same performative technology may play many different roles, where each such role appeals to and works through a particular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Importantly, depending on the type of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that is appealed to, the CMIS-framework suggests that this will lead to teachers (un)consciously conducting particular forms of subjectivising work upon themselves, here referred to as compliance, mirroring, identification and self-realisation (CMIS).  相似文献   
2.
警体运动损伤预防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警察体育运动包含大量的技战术训练内容,运动损伤的类型特点与其他运动损伤差异较大。对其深入探讨有助于提高教学和训练的成效。从警察体育运动的项目特点分析出发,探索性讨论在警察体育教学和训练中运动损伤的一般性规律,提出运动损伤的具体预防机制,供广大警体教官参考。  相似文献   
3.
皮亚杰认为抽象模式是心理学因果解释的一种形式,文章认为皮亚杰所开创的运算逻辑是儿童实际思维发展机制的形式化模型,也是解释儿童认知结构转换规律的抽象模式。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规章制度不健全 ,资产低效使用 ,闲置浪费严重 ,“非转经”资产无法实现保值增值 ,因此 ,加强和完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 ,特别是“非转经”资产管理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促进高校国有资产的合理有效使用 ,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信息开放获取给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带来的困扰,分析了现阶段开放获取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制订积极有效的开放获取支持机制,保证和促进开放获取科学研究工作中的健康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家庭教育影响孩子一生,家长应该肩负起加强孩子思想道德、人身安全、心理健康、行为习惯等教育任务的主体责任。可是,对于一些留守、流动、孤残等特殊困境儿童,家庭教育的实施还存在很大困难。为了保障特殊困境家庭的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重庆等一些地方通过地方立法,界定了政府、学校和社会为特殊困境未成年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法律责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保障范围不足的问题。为此,地方立法应该建立一种家庭尽责、政府推进、学校指导和社会参与的家庭教育关爱机制,让更多的特殊困境未成年人能够享有科学优质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相似文献   
7.
优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绩效技术操作模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ISPI(国际绩效改进协会)提出的人类绩效技术操作模型出发,探讨绩效技术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应用,针对目前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主要弊端和"教师"这个学习者,关注培训环境和学习者两大因素,提出绩效技术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新的操作模型。  相似文献   
8.
构建研究生激励机制的探讨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所普遍采用的研究生激励机制,探讨构建研究生激励机制时应考虑解决的几个问题,并就实践中应如何正确实施研究生激励机制谈了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群学习机制多层解析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魏江  魏勇 《中国软科学》2004,(1):121-125,136
本文在产业集群内部学习流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集群学习机制的三层次分析框架,并分别对这三层次流程的学习机制进行了具体分析,并结合实证调查,对我国产业集群内部的学习机制从人员流动、技术知识溢出、管理信息溢出、设备转移四个方面作了深入分析,揭示了我国产业集群学习机制的具体特点。  相似文献   
10.
首先分析了单一性计算机开放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综合型计算机开放实验室的改革思路,即建设多功能、多层次的开放实验系统、一体化的共享资源平台、自动化的运行维护模式、统一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并以我校计算机实验室的实践,探讨综合型计算机开放实验室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再从一体化系统、资源共享、管理平台和实验室队伍等方面,进一步阐述创新性实践的建设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