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教育   33篇
综合类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金瓶梅》是一部以繁多、生动却不免琐屑的细节描写著称的长篇小说,由细节描写营构成的场面是《金瓶梅》文本的基本存在形态,大致可分为宴饮场面、内室场面和庭院场面三类。由于作者主要使用细节连缀的叙述方式,小说的叙事空间精彩而叙事时间则时常紊乱,留下了遗憾。夸饰性和写实性场面的结合,是《金瓶梅》人物塑造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文龙的《金瓶梅》评点呈现出不同于前人的新面目,原因是他采用了新的阅读策略。面对张竹坡评点,他故意反其道而读之,维护月娘、痛诋玉楼、春梅,同时提出批书者要具备客观的态度,评书时要务求"真"、"细",不能做酒醉雷公;面对性描写,他跳开传统的解读方式,把批评重心放在读者身上,提出了观此书可止淫的说法,其阅读分级标准也值得参考;面对末十回,他发现了与前九十回的艺术水平差距,据此提出作者可能江郎才尽的判断,对此,刘辉的理解不准确。  相似文献   
3.
相关工具书对是的一词收列、解释的情况大致是:《汉语大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均未收列;《金瓶梅词典》、《近代汉语虚词词典》收列了,但义项的罗列极不完备;《现代汉语词典》收列了似的,却忽视了该词与是的的历史联系。本文拟在近代汉语、现代汉语的背景下,以万历本系统、人民文学版《金瓶梅词话》为主,对是的作些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在《金瓶梅》性描写问题上,通过引导学生树立与文学史教材对话的意识;共同研讨教材内容的观点;对《金瓶梅》性描写的教材现象进行解剖等教学措施的实施,证明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是必要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金瓶梅词话》"借宋写明",但在写"明"时作者往往选择明代不止一朝独有的事件,例如朝廷违法借支"马价银",或不止一朝独有的人物,例如"张龙"等来安排情节,表面上模棱两可,使人捉摸不定,但在关键处作品是有严格界定的。我们在明白了《金瓶梅》这种独特的艺术手法后,又结合明代最原始真实的史料《明实录》,即可判定《金瓶梅词话》中朝廷违法借支"马价银"指的是正德、嘉靖时期而绝不是万历时期,进而证实《金瓶梅》所反映的时代。  相似文献   
6.
《金瓶梅》不仅借《水浒传》中“武松杀嫂”的故事引申开发而来,而且还大量抄改了话本小说、公案小说等,形成了“小说中有小说”的独特文体现象。作者在引进这些小说时,插入了许多明代正德、嘉靖两朝的真实历史人物,以此表明创作主旨和意图。  相似文献   
7.
《金瓶梅》是从《水浒传》中潘金莲的故事敷衍而来的.从学接受的角度来看.《金瓶梅》对《水浒传》是一种接受的关系。这里讨论了《金瓶梅》接受《水浒传》的具体情况.即作选择《水浒传》的原因和《水浒传》对《金瓶梅》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瓶儿是《金瓶梅》中众多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小说描写了她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与爱恨情仇。以嫁与西门庆为界,其性格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一个悍妇变为一个贤妻良母。之所以发生这种根本的转变,一是由于她找到了情感的慰藉,其次在于获得了生理的满足,另外还源于官哥儿的出世。尽管如此,"存天理、灭人欲"的社会伦理环境、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终使她还是未能避免凄惨的结局。  相似文献   
9.
身体的敞开与性别的改造——《金瓶梅》身体叙事的释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瓶梅》中细密的性行为描写,实际上是对"身体"的还原性敞开。这种精神的悬搁和对身体之实体性的直观把握,构成小说"写实"的基础,由此展示出晚明时期人之感觉性的生存情状和多元性、无根性的快适追求。但在这一"写实性"的身体叙事中,又隐藏着对女性性别的改造与重构。这一男性中心主义的叙事立场,使小说的"写实"含有了"非写实"的成分。其中内含的等式是:"女性"="欲望","女色"="情色";在这一非本真的显现中,所谓"客观性"="男性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人客、客人这对同素逆序词进行了历时考察,发现在近代汉语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客一直是通语中表示宾客、来宾义的主导词;而客人的宾客、来宾义处于劣势,它完全取代人客是较为晚近的事情。有学者依据现代汉语方言的分布情况,将《金瓶梅》中的人客析为吴方言词,其论证方法是值得商榷的。人客一词的历时演变,再一次说明:在考察近代汉语作品的方言成分时,绝不能简单地把今籍和祖籍等同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