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6篇
教育   2296篇
科学研究   230篇
各国文化   10篇
体育   153篇
综合类   101篇
文化理论   12篇
信息传播   26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254篇
  2013年   197篇
  2012年   236篇
  2011年   253篇
  2010年   224篇
  2009年   179篇
  2008年   331篇
  2007年   194篇
  2006年   139篇
  2005年   148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对影响射击成绩的技术参数的应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射击需要运动员有较好的动作稳定性、平衡协调能力及良好的完成精细动作的能力,本实验采用俄罗斯Win Scatt射击仪研究利用射击测试仪准确的反映运动员在瞄准、扣动扳机过程中的技术特点,通过测定运动员瞄准精度、瞄准稳定性、击发动作稳定性、移动轨迹等指标,来分析运动员的技术特点及与射击成绩的相关性,为科学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2005年江苏省高考数学题后面的“大题”第1道题就是一道解析几何的轨迹问题,这出乎所有人的预料,笔为这样的处理方法叫好;这对纠正部分老师在高考复习中的一些片面做法,例如某些老师的“大运动量训练,让学生成为解题的机器”,某些老师的“猜题压宝”,起到了一个非常好的警示作用,笔一直提倡数学复习应该让学生掌握那些最基本的东西,也就是经话所说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也一直提倡高考要考学生应该掌握的东西掌握了多少,而不是想方设法的考学生还有哪些东西没有掌握。  相似文献   
3.
高考改革始终以对考生后继学习潜力与研究素质的考查为最高目标,命题越来越科学合理、新颖巧妙: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其中,以某些历史名题或数学家研究成果为背景材料改造设计而成的高考题,尤其为广大中学师生津津乐道,也深受高等院校学者、教授们赞许.  相似文献   
4.
刘磊 《天津教育》2009,(5):33-34
教育功能机制主要是指激励、保障和制约的机制,牵引教育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行方式。幼儿园将发展基本要素诸如园所管理、办园特色、队伍建设、幼儿成长等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促使各要素之间建立联系,使各种活动方式和运行轨迹保持同步、协调一致,发挥有效功能,实现既定目标。有效的功能机制在整体构建幼儿园现代化建设中起到基础和中枢作用。  相似文献   
5.
求动点的轨迹不止是仅仅求出轨迹上任一点P的横坐标与纵坐标的关系,还涉及到范围问题,而这又是考试中较难且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数学教学》2003,(7):39-43
考生注意:本试卷共有22道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填空题(本大题满分48分)本大题共有12题,只要求直接填写结果,每个空格填对得4分,否则一律得零分.‘·函数“一‘nX一(X+警)+的前n项和总小于这个数列的各项和,则首项al,公比q的一组取值可以是(al,的=_· 9.某国际科研合作项目成员由n个美国人、4个法国人和5个中国人组成.现从中随机选出两位作为成果发布人,则此两人不属于同一个国家的概率为=_.(结果用分数表示) 10.方程护十lgx=18的根x二_.(结果精确到0.1) nIj‘/宁石龟、 Bcos劣sin(工+苦)的最小正周期T一 2·若二一誓是方…  相似文献   
7.
8.
我们先来探讨这样一个求动点轨迹的问题:一个长轴为20、短轴为26的动椭圆与两互相垂直的定直线恒相切,求椭圆中心的轨迹方程.这道题直接的解法是以两直线的交点为原点,两直线为坐标轴,椭圆移动,从而求出椭圆中心的轨迹方程.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联系李煜前后期词创作经历,简论其从“伶工之词”转化为“士大夫之词”的过程,并进一步宏观而粗线条地论证这一过程,形象地展示晚唐五代文人词的发展轨迹,同时也形象地标示出宋词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