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2篇
科学研究   8篇
体育   33篇
综合类   1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目的:旨在研究有氧运动抑制高脂饮食导致的肝脂肪变性、炎症和纤维化的效果,探讨有氧运动促进肝细胞线粒体增殖和线粒体自噬、改善脂肪肝细胞线粒体质量控制、抑制氧化应激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普通安静组(ND),高脂安静组(C),高脂长期运动组(RE),分别给予普通饲料或高脂饲料,高脂组前七周给予普通饲料,后16周给予高脂饲料。RE组大鼠进行跑台运动,25 m/min, 60 min/d, 5 d/周, 23 周。结果:C组大鼠发生脂肪性肝炎和肝纤维化,NAS评分、血脂、血ALT和肝MDA较ND组显著性升高,肝SOD活性较ND组显著性下降; RE组大鼠NAS评分、血脂、ALT水平和肝MDA含量较C组显著性下降,肝SOD活性显著性升高;肝细胞线粒体增殖和自噬调控相关的转录因子SIRT1、Parkin和LC3II的表达上,RE组较C组显著性升高;RE组肝细胞COX IV表达和线粒体膜电位较C组显著性增加。结论:有氧运动抑制NAFLD大鼠肝炎和肝纤维化的发生,其机制与促进SIRT1表达,改善线粒体自噬和增殖功能,减少ROS生成、抑制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2.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性疾病,有研究表明肝脏能量代谢障碍与抑郁症发病密切相关。运动干预作为抑郁症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其效果已得到认可和证实,然而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综述以运动调节肝脏能量代谢为主线,结合抑郁症的发病机理,阐明了抑郁症肝脏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和运动干预改善抑郁症及肝脏能量代谢的积极效益,为抑郁症的运动疗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3.
线粒体PT孔参与运动诱导细胞凋亡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法,论述线粒体PT孔的重要调控因素及其与线粒体跨膜电位△ψm、凋亡因子、Bcl-2家族的关系;探讨线粒体PT孔参与运动诱导凋亡的可能机制和在运动训练中的潜在价值。提示:从更深层面认识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发运动营养补荆。  相似文献   
4.
在植物的系统与进化研究中,相对于叶绿体和核基因片段来说,线粒体基因片段由于其分辨率较低、结构复杂而较少应用到系统学研究中。本研究选用nad1基因的第2内含子序列探讨了稻族Oryzeae的系统发育关系,并着重分析了单型属Porteresia的系统学位置,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nad1基因内含子序列的系统学意义以及空位性状在系统发育重建中的价值。本研究结果支持将稻族分为两个亚族(Oryzinae和Zizaniinae)的处理,稻族中假稻属Leersia与稻属Oryza最近缘,Porteresia coarctata不应该单独成属而应处理为稻属的成员。本研究表明,nad1第2内含子具有一定的系统发育信息,尤其是在较高分类等级的系统发育重建中具有较大价值;同时表明空位的合理利用将在已有序列信息基础上提供更多的系统发育信息。  相似文献   
5.
由清华大学-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结构生物学联合研究小组完成的"线粒体呼吸链膜蛋白复合物Ⅱ的晶体结构"研究成果以Article的方式发表在2005年7月1日出版的Cell上.本文介绍了该项成果的研究背景、意义、主要创新点及方法.  相似文献   
6.
哺乳动物细胞线粒体基因组的转录及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的归纳和总结近年来哺乳动物线粒体基因组转录及调控机制研究的进展,以期为哺乳动物和人类线粒体疾病及相关医学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哺乳动物线粒体DNA(mtDNA)的结构和转录过程,转录基本元件和转录机制等方面,检索和整理近年来关于哺乳动物细胞线粒体基因组的转录及调控机制的文献并进行总结。结果:线粒体是哺乳动物细胞中普遍存在的具有独立基因组的半自主性细胞器,其主要功能是通过氧化磷酸化为细胞提供ATP,同时对于物质代谢、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分化和凋亡、细胞信号传递等生理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对线粒体基因组的转录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突破和成果。结论:哺乳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的转录与调控机制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阐明和理解线粒体基因组的表达调控机制,而且也助于揭示临床线粒体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7.
人体内脂肪酸(FFA)与糖相比具有贮量大、单位质量贮能高等特点,是长时间运动的理想能源。研究认为有氧训练可以提高骨骼肌对脂肪的氧化能力,但有关脂肪的研究远没有对糖的研究那样深入与广泛。结合近来的有关脂肪代谢的研究成果从脂肪组织的脂解和FFA的运输、FFA跨肌肉细胞膜的运转、FFA跨线粒体膜的运转、肌肉中甘油三酯(IMTG)的动用4个方面作几点探讨,旨在对运动与脂肪代谢的研究做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8.
过度训练对大鼠心肌线粒体内钙、MDA及磷脂酶A2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过度训练状态下心肌组织损害的变化规律,采用建立一般训练和过度训练大鼠模型,应用形态学手段和分子生化技术,对训练后两组大鼠心肌线粒体内钙含量、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物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心肌组织匀浆内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和β莆萄糖醛酸酶(Beta-glucronidase)、磷脂酶A2(PLA2)等指标做了定位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第4周末,一般训练组和过度训练组大鼠心肌线粒体内钙含量、MDA和GSH-Px、SOD、PLA2活性和心肌ACP、β-葡萄糖醛酸酶的活性未见异常改变明显降低;第8周末,心肌ACP和β-葡萄糖醛酸酶明显增加。结果提示过度训练后心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明显变化,这些变化可能是引起过度训练状态下心肌损伤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线粒体DNA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有关线粒体DNA(mtDNA)的突变与人类疾病和衰老乃至肿瘤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研究表明,mtDNA突变的积累与氧化损伤是人类线粒体遗传病与各种退行性疾病的分子基础。同时,在运动医学领域,研究人员也逐渐发现mtDNA的遗传多态性是人类有氧耐力的一个有价值的遗传标记,其可作为不同反应群体的基因标志,成为科学选材的理想指标。  相似文献   
10.
Synthetic lethality was proposed nearly a century ago by geneticists and recently applied to develop precision anti-cancer therapies. To exploit the synthetic lethality concept in the design of chemical anti-cancer agents, we developed a bio-orthogonally catalyzed lethality (BCL) strategy to generate targeting anti-tumor metallodrugs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Metallodrug Ru-rhein was generated from two non-toxic species Ru-N3 and rhein-alkyne via exclusive endogenous copper-catalyzed azide alkyne cycloaddition (CuAAC) reaction without the need of an external copper catalyst. The non-toxic species Ru-arene complex Ru-N3 and rhein-alkyne were designed to perform this strategy, and the mitochondrial targeting product Ru-rhein was generated in high yield (>83%) and showed high anti-tumor efficacy in vitro. This BCL strategy achieved a remarkable tumor suppression effect on the tumor-bearing mice models. It is interesting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metal-arene complexes with rhein via CuAAC reaction could transform two non-toxic species into a targeting anti-cancer metallodrug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while the product Ru-rhein was non-toxic towards normal cells. This is the first example that exclusive endogenous copper was used to generate metal-based anti-cancer drugs for cancer treatment. The anti-cancer mechanism of Ru-rhein was studied and autophagy was induced by increase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nd mitochondrial damage. The generality of this BCL strategy was also studied and it could be extended to other metal complexes such as Os-arene and Ir-arene complexe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for cancer treatment, this work presented a new approach to generating targeting metallodrugs in vivo via the BCL strategy from non-toxic species in metal-based chemotherap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