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0篇
教育   66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5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主持人语】讨论渐次展开,对于当下中国知识/思想界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可能走向的看法可谓人言言殊。杨早认为:"文化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冲突。是阻碍中国知识界重建"知识共同体"的一个主因。知识的创造与积累、以开放包容心态促进媒体的竞争与细分等等.都是重建知识共同体必要的条件。秋风则指出:恐怕毋须过多地期待现代历史上那个知识分子群体的重建。新士绅群体的发育,可能更为可欲。中国社会的转型。有赖于每个知识人的建设性参与.而不仅仅是批判。徐友渔在对"启蒙的自我瓦解"提出批评的同时.认为90年代以来自由主义和新左派等思想纷争具有明显意义。多种认识各有所本.均为一家之言。本刊坚守多元理念力争为促进富于建设性的共同体的形成提供讨论的舞台。胡粲然  相似文献   
2.
欧美国家的报纸有“质报”和“量报”之分。前者主要面向社会上层人士和知识界,以高质量和高品位取胜;后者则注重娱乐性和趣味性,以吸引普通的民众。质报的销数虽然往往比不上量报,但舆论影响力却为后者所不及。像《纽约时报》、《泰晤士报》,就是西方有代表性的质报,也是人们公认的舆论重镇。  相似文献   
3.
一战前期,中国知识界对德国的关注度颇高。论者承认德国在战场上的优势地位并预测战争未来的走向,大部分论者认为,德国将不能获得战争的最终胜利,持"德国必胜"论者则是凤毛麟角。知识界对德国的军国主义总体上持赞扬态度,认为其乃德国强盛之根源,值得中国仿效学习。但也有少数论者看到了军国主义的弊端,认为其会给德国带来灾难。  相似文献   
4.
李小尉 《历史教学》2006,11(8):30-34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初期,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知识界开始探讨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掀起了关于文化问题的反思和讨论.知识界关于文化问题的讨论,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抗战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而且为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对立宪民主的追求是近代中国政治的主旋律。然而五四时期,受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在中国知识界中形成了不同的民主观,设计出了异样的民主政制。激进知识分子对民主的理解发生了根本转变,主张直接民权、平民政治、阶级政治等,而胡适学人群、研究系学人群等坚守民主的原本意义,主张代议政治、贤能政治、阶级调和等。重温五四时期知识界关于民主政制的设计及论争,对当前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千个读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作为《阿Q正传》这样伟大小说的主人公阿Q,80余年来,也以它神工鬼斧般的艺术魅力和至大至刚的思想力量,一直震撼着中国知识界及世界坛。本将介绍国外一些名学对阿Q形象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一、海燕如何斗《群魔》大起大落的高尔基熟悉苏俄文学史的人都知道,高尔基(1868-1936)在苏联时期拥有的官方声誉是世界文学史上任何一位作家都无法企及的。除了下诺夫哥  相似文献   
8.
科研随感     
1978年我国恢复了研究生制度,我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研究生,师从阮图南先生(因为"文革"的耽误,阮先生当时是名讲师),开始了钻研学业、领悟创新的历程。1978年的我,由于"文革"对知识界的摧  相似文献   
9.
幼儿的双语教育问题是当今知识界关注的中心,把语言的学习与文化联系起来,从文化的视角来思考幼儿的双语教育,就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母语与第二语言的关系、母语文化与第二语言文化引入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邓丽兰 《历史档案》2007,2(3):120-127
近代中国走向宪政道路是西力东侵、西学东渐的结果,政治精英与知识精英在其间扮演着重要角色。南京政府的制宪,是“九一八事变”后以知识界为主力的宪政运动推动的结果,以法政学者为主体的知识界踊跃参与各稿宪草的讨论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