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战期间,英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战时宣传活动,其中对协约国的主要战略对手德国的抨击与丑化是英国战时宣传的主要内容之一。从策略上来说,英国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开展反德宣传。一是强调德国的侵略性,渲染德军对他国平民的战争暴行;二是将德皇威廉二世作为德国军国主义势力的人格化代表加以攻击,将英德之战描绘成自由与专制之战;三是否定德国知识界的学术成就,突出他们对专制权力的崇拜和军国主义倾向。从效果上看,英国的反德宣传在战争期间起到了动员国内民众、争取美国等中立国民众同情和支持的效果,但这种宣传所带来的对事实的扭曲和谎言的编织对英国战后的国家形象和国际互信机制都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相似文献   

2.
<正>苏教版《语文必修二教学参考书》认为,《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主人公"我"是一个可怜又可恨的少年。他深受德国军国主义教育的戕害却又浑然不知,甚至愿意为了这场非正义的战争牺牲生命,幻想着自己的名字有朝一日也能刻上阵亡将士纪念碑。战争摧残了他的肉体,更摧毁了他的心灵,致使他无法真正明白生命的价值。可笔者始终有一个疑问,如果"我"只是一个懵懂无知、对战争缺乏认识的少年又为什么会对自己身处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战、二战战争策源地的德国,一直是一个让人不解的国家.它的对外扩张根源于浓厚的军国主义意识,而美国自建国起也一直在扩张,但这种扩张却没有引起战争,结合军国主义的背景,比较两种扩张方式的不同,从总体上认识对军国主义及美国的扩张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二月革命发生后,列宁为尽快回国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的斗争,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借道德国返回俄国。德国方面出于瓦解东线、迫使俄国退出战争的目的,积极促成列宁等俄国侨民回国。列宁在一战中所持"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使本国政府在帝国主义战争中失败"的立场,客观上与德国的利益有重合之处,这是列宁等俄国革命者能够经过德国返回俄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而拉开这场革命序幕的是武昌首义。近三十年来史学界对此研究成果颇多:在成功原因的研究方面,笔者和主流观点一致,认为湖北革命党人的努力应居首位;在首义的领导问题上,史学界主要存在四种观点,近年持同盟会领导说的论者减少,而持共进会和文学社共同领导说的论者增多,笔者也认同此说;帝国主义的"中立"态度方面,学者多集中于对其原因和影响的分析,笔者则认为应该客观公正地看待革命党人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6.
军国主义传统在德国由来已久,在其历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从德意志民族崛起到一战爆发前,这是近代军国主义传统的形成期,它包括雏形期和最终形成期.军国主义传统在德国的确立最终引发了一战,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二战结束后,纽伦堡审判宣告了德国军国主义的归宿,使其失去了存在的土壤.从此,德国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7.
近代德国资产阶级宣扬战争是人类的高尚行为,鼓吹战争的崇高意义和永恒性,认为战争是人类进化所必需的自然法则,是一个民族生存意志的最高表现,是德意志民族的最高荣誉,是实现超人与天才的方式;坚信战争是解决纷争、达到目的最好最有效的手段.近代德国的战争观集中体现了德国资产阶级对生存空间异常迫切的渴望与需求,是一种充斥着崇尚武力的军国主义、狂热的大国沙文主义、极端的民族沙文主义和争夺世界霸权的强权主义好战型的战争观.这种战争观为近现代德国资产阶级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思想与理论渊源,把整个德意志民族推向了战争的深渊.  相似文献   

8.
近代德国军国主义曾几度猖獗,它把德意志民族推向灾难的深渊,也使欧洲和世界人民蒙受大规模流血战争的巨大痛苦。重温德国军国主义发展的历史,探索其形成、发展的原因,并从中吸取历史教训,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一) 近代德意志是一个富有军国主义传统的国家,究其根源,有必要追溯到中世纪。 政治上的分裂乃是中世纪德意志最重要的特征。由于历史的原因,公元10世纪德意志国家形成时就造成了封建割据的局面。当时德意志有四个公爵领地(士瓦本、法兰克尼亚、萨  相似文献   

9.
国人普遍认同一种观点.就是德国的二战反思文学相比日本的二战反思文学来得更为深刻.即从不避讳自己在战争中的罪行.但对于德国人是怎样反思的、反思的内容和探讨出了哪些人类共性的东西都没有仔细加以研究.而对于日本的二战反思文学,长期以来都存在一直善意的误解,一厢情愿地认为日本人也在对其发动的军国主义战争进行着批判和忏悔,但和日本二战反思文学有着严重的偏差,更有学者指出疑问:日本是否有反思文学.正值中国学术界讨论这一主题时,随着柏林墙的倒塌,统一后的德国也出现了一股具有为历史翻案倾向的写作潮流--描写受害的施害者.这与日本惯对战争罪责进行回避、淡化与模糊化的矛盾处理方式既相同又不同.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本文从阐述日本统治阶级自明治维新后到全面发动侵华战争期间的对内对外政策着手,剖析了日本军国主义形成、发展、覆灭的演变过程及其与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的关系,从而揭示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反动本质。  相似文献   

11.
全面抗战后期,中国知识界对经济与战争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行了有益思考。为消灭引起战争爆发的经济因素,他们提出了战后世界经济建设的四个基本原则;并对英美两国提出的稳定战后世界通货计划方案进行了积极讨论。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知识界在思考战后世界经济建设问题时,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也与战后中国经济建设问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历史的警策     
半个多世纪以前,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一场妄图吞并中国、独霸亚洲的惨绝人寰的战争。这场战争夺去了3500多万中国同胞的宝贵生命,造成了562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使我国6亿亩耕地遭到破坏。日本军国主义从我国直接掠夺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无计其数。战争使我国原本就十分薄弱的工业基础更形残破。这场浩劫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是日本历史上的奇耻大辱!  相似文献   

13.
德国和日本在二战中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沉重的灾难,也把本民族推进了覆灭的深渊。德国积极主动从思想上、行动上认真反省历史,纠正错误,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认可;日本则持消极态度,极力掩盖历史真相,蒙蔽民众,在违背道德和良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两国反省侵略历史的相反态度,是由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决定的。本文从两国的差异性比较和原因分析的角度出发,使我们看清了日本的本来面目,对其军国主义死灰复燃要时刻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14.
日本是一个地理环境狭小、人口只有12540万(1993年)的小国,但在历史上,却屡屡发动一系列对外战争,充分体现了其民族沙文主义的色彩。探讨日本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思想,我们不难发现其民族宗教“神道教”与其军国主义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神道教”在日本军国主义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既促成了历史上日本的多次对外战争,也是二战后,为什么日本作为战败国,虽接受了远东军事法庭的审判,但其军国主义的思想却阴魂不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勿忘历史 兴我中华冯建中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其战争胜利50周年。半个世纪前,日本和德国、意大利共同策动了一场世界大战。日本在侵略战争中,给亚洲各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特别是中国人民,遭受了日本军国主义最野蛮、最残暴、最灭绝人性的...  相似文献   

16.
试析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的渊源和特点张西同,胡霞裳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了。对于亲历过那场战争的中国人民来说,惨痛的记忆或许更;于胜利的喜悦。50年前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那场罪恶的侵华战争,曾经使中国人民陷人苦难的深渊。50年后的今天,那场战争的阴影...  相似文献   

17.
为挽救严重的经济危机与民族危机,在本世纪30年代,知识界掀起了一场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30年代关于现代化问题的讨论.主要涉及如下几个问题。(一)中国现代化的困难、障碍及先决条件。罗吟圃等多数论者认为,中国现代化的困难与障碍是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统治.它们导致了中国经济的破产。因此,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就是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在中国的统治。①也有的论者提出不同看法。张素民认为,中国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是厉行法制;褚青来认为中国实业不能现代化的原因在于自身经营管理不善,技术落后,交通不发达,产品粗劣无法与…  相似文献   

18.
1934年日本外务省"天羽声明"的发表,不仅遭到中国政府的严正抗议,也激起中国知识界的极大义愤。中国知识界从中日关系、国际政治、国际公法等方面揭露"天羽声明"独霸中国的图谋,驳斥"天羽声明"在国际法上无理、荒谬,申论中国开展国际技术合作的正当性,提出政府应对民族危机的建设性意见。中国知识界对"天羽声明"的批驳具有思想文化史的价值,体现了中国知识界对国际政治的认知,对国际公法的理解,对中国国情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唤醒了国人抗战意识,伸张了国际正义,当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抗战。  相似文献   

19.
二战后日本与一战后德国的战争态度、内外政策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即坚持军国主义思想,宣传民族复仇主义,否认战争罪行,美化侵略战争,尊奉战争罪犯,向政治军事大国迈进,试图对外扩张,向邻国领土主权挑战。这种战争态度和对外政策最终导致德国再次走向战争之路。日本的这种行为亟应引起世人的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20.
拉贝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我恨日本人吗?不,我不恨。我恨的是日本军国主义,恨的是他们的战争策略。如果有一天,战争发生在日本,我仍然会像保护中国人一样去保护日本人。战争对于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这是第三者的冷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