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媒体环境下,民意表达仿佛潜藏在地下的熔岩,遇到脆弱的地缝便会喷发。民意表达的途径也因为借助更丰富的媒介形态而显得自由、活跃。然而喧闹的传媒也更容易传播杂乱无序的信息,错误引导舆论进而使其与敏感领域即司法,发生更复杂激烈的冲突。本文将尝试着分析两者之间已经及正在发生的矛盾,并探寻一些协调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钱超 《大观周刊》2012,(48):58-58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再次提出要保障人民的表达权。近来年频频发生的群体性事件都与民意表达密切相关。科学认识与正确对待民意表达的政治功能.是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在公民社会逐渐形成的时代,报纸不仅是新闻纸、宣传纸,也承担了民意表达的重要任务.报纸通过民意调查,可以比较直接地反映民意,也使决策部门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舆论,从而使其在现实生活中有更多发言权.  相似文献   

4.
网络时代的公共政策智库结构可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专家学者独揽向官方咨询机构与分散的网民并重.网民来源的广泛性、丰富性支持网络民意的理性与民智的科学性,网络表达的便捷性、匿名性保障网络民意的真实性与民智的专业性,网络民意足以充当公共政策的“民间智库”.本文通过分析“个税起征点”调整政策的出台过程发现,网络民意的活跃程度取决于决策者对于民意与民智的态度.本文认为,从政策问题建构到政策评估及反馈,网络“民间智库”全程充当咨询师和信息员;从常设民意平台到科学分析网络民意,决策者须主动利用和发挥“民间智库”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网络传播方式为公众表达民意、参与经济社会及政治生活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舆论平台,使民意表达的渠道和空间不断拓展和扩大,并逐渐生发出一种新的民意类型--网络民意.  相似文献   

6.
网络对媒介民意表达结构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民意表达是媒介民意表达的崭新形式,具有直接、及时、平民气质、虚拟性和整合力强等特点,在表达的主体、形式、内容、功能等方面形成了对传统媒介民意表达结构的深层变革.这种变化及其所蕴含的话语权利结构的变革,对公共管理和学科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两的普及和发展,兴趣、理念、利益相同或相近的民众更易于透过网络结成意见表达群体,并通过搭建自己的网络平台展开内部沟通、交流和动员,进而采取现实行动,影响社会.美国密苏里清洁能源推进群体,通过电子邮件、官方网站和网络社区招募成员、发起活动、动员民众,向政界人士和国会政府等机构施加影响,并与线下行动紧密配合,传播理念,实施计划,取得成效.这一案例的启示是,政府应当宽容、引导和鼓励民意群体活动,鼓励民意群体利用互联网;民意群体应当合法、理性、积极地运用互联网集纳和表达民意,成为社会和谐进步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作为第四媒体,在信息传播、观点表达等方面彰显出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今年的"两会"上,"互联网"、"网络民意"、"网络舆论"等都成为耀眼的词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通过网络富集民意反映群众呼声,网络舆论的声势和影响也越来越大.网络民意的顺畅表达极大地增强了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促进政治生活民主化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微博微信的出现为中国民众的意见表达提供了新的方式,使受到压抑的民众社会参与热情得到释放。但是,随着微博微信的普及,人们对网络民意与网络民主这些新兴词汇的误读也越来越深。本文旨在对网络民意与网络民主的误解现象进行辨析。本文认为,网络民意不等同于民意,群言一致并不代表民主,网络民主只是中国民主的辅助手段,言论自由也并非无限制的,多数人持有的观点并不一定就代表正确,更不能代表公意,网络民主应该作为现实民主的辅助工具,起到批判性的力量而非破坏性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网络民意"的规制与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以独特优势塑造了新型社会舆论空间,提供了一种全新民意表达方式--"网络民意".它是传统、现实民意在互联网上的延伸,是社会事件交互作用下传播技术作为另类表达通道的表现,是当前数字化信息社会中公众民意表达的便捷渠道.  相似文献   

11.
微博在构建公共领域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德华 《青年记者》2012,(12):83-84
微博在中国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发展,用户数量不断攀升,它已从一个粉丝膜拜明星的工具逐渐向民意表达的平台转变,这不仅仅是角色的转变,更显示出微博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的国家.微博的独特属性降低了话语表达的“门槛”,为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提供了条件,微博的公共空间也随之建立起来,并影响到社会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12.
畅通的民意表达是人民群众利益诉求获得尊重的基本保证.非正规渠道的民意表达和正规渠道相互配合,能寻求党和政府执政目标与群众意愿闻的契合点,能化解社会矛盾与问题.党和政府向民众进行灌输,居于主导地位,但随着民主意识的提高,民众的意识逐渐走向自觉,民意表达机制呈现出"双主体性".民众非正规渠道的表达是通过上访、舆论和民谣等以"无机形式"体现出来,这应当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3.
以民生新闻作为推动报网互动的切入点,构建栏目互动、编采互动、监督互动、受众互动的新模式,有利于取得民意表达更畅通、舆论监督更有力、问题解决更及时三个成效,对报纸的发展、网站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引导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11年9月29日,李昌奎被执行死刑.一起沸沸扬扬的案件终于尘埃落定.该案背后汹涌的民意(网络舆论)是否影响了公正审判,再次引起人们深思①.连同今年密集发生的"天价过路费案""药家鑫案"等,重重拷问之下,各界都该反思:是司法"遵循"了民意还是民意"绑架"了司法?面对这个问题,传媒人与司法人经常会给出不同答案.到底怎样的感受更接近现实,我们不妨先看一项问卷调查.  相似文献   

15.
在互联网时代,数目庞大的网民群体倾向于通过参与有组织的"爆吧"行动行使言论自由权,这种虚拟社区的集合行为使网络民意表达与网络暴力的界限变得模糊,网民在网络匿名状态与群体感染机制的双重影响下,很难进行理性的表达,网络暴力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本文从"爆吧"现象着手,分析网络民意与网络暴力的本质、特征、成因等,以期找到网络暴力的治理方法,为网络民意的理性表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躲猫猫"事件是我国目前网络民意表达现状的一个必然结果,并将影响我国网络民意表达的发展。作为一种公民权利的表达,网络民意表达的合法性已得到确立并对政府的公共决策产生了影响;网络民意表达的参与主体范围继续扩大、方式更加多样、内容更为丰富且行为更加理性、影响更加深远。  相似文献   

17.
网络民意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为公共决策的价值取舍、利弊权衡提供了重要依据。但网络民意表达如同一把双刃剑,在有利于改进政府工作、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同时,也给政府权威、社会稳  相似文献   

18.
正网络现今已不仅仅是人们常用的学习和工作工具,而渐成人们的生存依赖。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网络言论自由权,层出不穷的网络民意表达也随之涌现。但当今网络民意的表达总体上呈现出口水战多而理性争辩少、宣泄情绪者多而负责任地提意见者寡的现象。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帕特里夏?华莱士认为,人们在面对面交流时,更倾向于赞同对方的观点,而在网络世界中,人们要比现实中表现得更为冷  相似文献   

19.
刘倩倩 《新闻传播》2009,(10):24-24
网络的蓬勃发展,拓宽了民众参与公共事件讨论、表达自己意愿的渠道.网络民意也成为影响决策的重要因素。本文从现象入手,从传播学视角分析网络民意失实和失衡的原因,进而探讨对网络民意进行纠错与平衡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Web2.0时代的网络民意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用户参与为本质的Web2.0,以其开放性、真实性、自组织性、聚合性等特性为网络民意表达注入了新元素,Web2.0通过上述革命性的传播特性为网络民意表达搭建了以开放个人为主体的意见表达机制、以开放动态互联网为技术平台的意见组织机制以及以自组织的弱联结为主要联结方式的意见传播机制,从而使得网络民意表达变得更加开放多元、成熟理性和集中有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