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月20日,国防大学的大会议室里熙熙攘攘,欢声笑语。来自全国30多家出版社的书评骨干和首都文化名人张岱年、金克木、张中行、王利器、汪曾祺、舒芜、周振甫、金开诚、姜德明等以及书评报刊编辑聚在一起,共同品评天津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重点书。这是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和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共同举办的第三届北京读书日活动。  相似文献   

2.
正在新中国图书评论发展史上,涌现出了许多知名的图书评论家。1988年9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筹备会上,"大家公认萧乾、李锐、周振甫、舒芜、戴文葆、吴道弘、沈昌文、徐召勋为书评专家,从此,结束了在我国找不到、推荐不出书评专家的历史"。1这几位书评专家中,萧乾、周振甫、舒芜、戴文葆已相继去世。健在的几位仍关心出版工作,并积极进行有关图书评论的写作。其中吴道弘在图书评论这块园地一直辛勤耕耘,他有关图书评论的理论与写作受到出版界广泛好评、关注,对后人有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3.
话说书评     
随着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出版事业的日益繁荣,职工读书活动的纵深发展,图书评论的重要性遂为越来越多的同志所关注。于是,“怎样写书评”就自然成了人们读书文化生活中的题中应有之义了。怎样书评?人们可以提出很多方法,谈出许多经验。然而,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定于一尊的写作秘诀吧。因此,还是应该鼓励大家在书评园地里来个因人而异的“百花齐放”。比如,工人写的书评,农民写的书评及学生写的书评,显然就同评论家、大学里的教师、教授、报刊的编辑写的书评不会是一个样子,也不可能有同一个要求吧。三十年代初,有人曾写信问鲁迅:作文的秘诀是什么?鲁迅1933年12月15日在《申报月刊》上用洛文的笔名写了一篇杂文,公开回答了这个问题。鲁迅认为,作文并无什么秘诀,要说有,那就是骗人的障眼法。比如说,写文章一要朦胧,二要难懂。缩短句子,多用难字。写秦始皇焚书的故事,如写一句“秦始皇乃始焚书”,还不算好文章,改成“始皇始焚书”,就有些“古”起来了,假若查找  相似文献   

4.
几乎是踩着1978年以来我国学术出版事业复兴的步伐,我国的读书(书评)杂志和报纸“读书(书评)版”层出不穷,为推进著作者撰写优秀作品、出版者编印图书精品、读者选择优良读物,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进行了有效的舆论督导,从而为新时期文化学术的繁荣,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在这一过程中,期刊杂志的“书评(读书)栏”虽然起步稍晚,但其卓然一军的积极推动作用却不能低估。80年代前期,我们在中国的学术期刊上,是很难找到书评文章的一席之地的,当日还有一些杂志以“本刊不发书评”而自诩,至于在《征稿启事》中公然要求作者免投书评稿件者也所在多有。但是到了90年代后期,其情形则有了根本性的改观。为了积极倡导学术书评(专业书评)的风气和切实提高书评的学术质量,《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当代中  相似文献   

5.
收到孙继林馆长的书评稿,我的确有些惊讶。孙先生虽然在市图书馆学会工作多年,但我一直将他当作一位实战派高手。在我的印象中,实战派高手总是喜欢就观察到的图书馆实践中的问题作研究,一般不会从他人的学术著作中产生灵感,特别是《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一类并非大名家所写的著作。在大学教授或研究生们也难得读书的浮燥年代,一位馆务缠身且没有什么“考评”压力的馆长能如此认真地读书,读一本讲图书馆管理学问的书,这件事多少有些希罕。而读书之后再以图书馆管理者的职业眼光作文对其评论,这种对待学问的态度更是令人尊敬。尽管书评中难免流露出一些行文匆匆的痕迹,但在我看来,只有在内心中真正去除了浮燥,愿与“学问”和思考为伍的管理者,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孙先生书评的标题很有味道,写出了作者对全书的新理解。书评后半部的一些点评,如“看来作者心里还是残存着‘以事为中心’的思想”,“研究中要有较大突破就必需做实地的调查研究……如果没有好的现成的案例,则应该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放到一些图书馆进行‘实验’”。显然是读书读透了的感想了。程焕文教授的《晚清图书馆学术思想史》,尚未印出已借助网络红遍学界,印出后在网上更是好评如潮。但在学术刊物上,书评人却比较谨慎。看来对于一部真正耐读的著作,写书评并非易事。本期选用了杨祖逵先生的书评文章,杨文较好地把握了程书的基本要领,并以具有较好表现力的文字表达出来,看得出评者是位有功力的作者。我还注意到,书评中比较刻意地渲染书中的近代图书馆“公共化和平民化”的观点,对比《晚清图书馆学术思想史》可以看到,杨先生的读书,已是属于能够有所发现的读书了。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们的书评主要由报刊来承担,全国除《中国图书评论》、《读书》、《文汇读书周报》等几家主要的专业性书评报刊外,《新民晚报》、《解放日报》、《光明日报》、《新闻出版报》等几家著名报纸也相继开辟了与图书有关的专版。较诸10年前“江山寥落”的状况,现在确有方兴未艾的趋势。不过,我觉得目前我们的书评界多拘泥于报刊这块“故土”,而对电视这一文化传播媒介的书评作用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7.
标点和数字     
王乾荣 《传媒》2002,(1):50-51
我读过舒芜先生一篇文章——《标点符号与文章风格》。他说5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李易,发现与他打交道的一些作者使用标点符号时各有特色:陈迩冬爱用破折号,黄肃秋文章里惊叹号多,张友鸾好用句号,周汝昌“大括号里面又套小括号”,舒芜喜欢分  相似文献   

8.
近日在《新华文摘》上读了舒芜先生一篇文章——《标点符号与文章风格》。他说5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李易,在工作中发现一些作者使用标点符号时各有特色:陈迩冬爱用破折号,黄肃秋文章里惊叹号多,张友鸾好用句号,周汝昌“大括号里面又套小括号”,舒芜喜欢分号,王利器“一逗到底”。标点符号的使用,体现着作者的风格。舒芜说“对作者的‘标点权’,应该与著作权一样尊重,轻易不要随便改动,磨掉了特点”。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读书与评书活动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形式。武汉市江汉区从1987年起,连续举办了八届群众性的“金桥”书评活动,参加者由数十人发展到近二万人,形成了“万人争读,千人讲评,百人参赛”的生动局面。1990年11月,薄一波同志为“金桥”书评会题词;“愿‘金桥’书评会成为读者、作者、编者之间真正的金桥。”“金桥”书评活动是江汉区图书馆那里开  相似文献   

10.
日本人爱读书,以至有“只要是印成铅字的,什么都读”之讥。如此爱读书,为书评提供了广阔的读者市场。凡是报刊,几乎没有不开设书评版面的。报刊上揭载的面向一般读者的书评称作“新闻书评”,从中文的角度,似不妨理解为具有新闻性的书评。新近兴起的电视书评亦属于此类.总之,主要有别于发表在专业(包括文学)刊物上的书评。那类书评实质应划入论文范畴,不论深浅,大众是不要读的。报刊的书评大都是采用书评委员制度.“书评委员会”由担当记者和外聘评家组成。阵容偏重于教授,意在权威性,但一些教授的生硬文笔往往使书评愈发乏味。委员们两个星期聚会一次,圈定书目。图书是出版社献来的,也有担当记者从书店买来的。记者从中初选百余册,然后评家在三、四个小时里筛选出十几万册,每人拿一册回去写书评.在选书上随意性相当大。  相似文献   

11.
在学术界或是面向大众的书评媒体中,有谁敢以“书评家”的身份自诩或亮相?我们缺乏公认的资深书评家,我们也缺乏具有真正权威和受到普遍关注的书评媒体。就连萧乾先生本人在晚年也不得不悲哀地承认,“书评最大的障碍,来自人情”。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推动“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加强职工书评队伍的建设,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推动出版事业的健康发展,中华全国总工会宣教部和《文汇读书周报》决定联合举办“1985年全国职工书评征文评选”。评选办法规定,全国各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均可参加这项活动,尤其欢迎基层读书小组、读书活动积极分子和出版发行部门的同志踊跃参加。评论图书的范围为1984年以来全国各出版社公开出版的图书(以版权页记载的出版时间为准),工会系统的读书小组和读书积极分子可以全国总工会关于  相似文献   

13.
去冬的一天,舒芜先生打电话来说,新作一跋,系应周启晋之嘱而写,因命我“再做冯妇”。自忖数年前代钞跋语,字如墨猪,已是不忍再睹,今砚池久涸,恐怕持笔亦将不稳,如何可以再次出乖露丑。然而再三推托不得,只好硬着头皮道遵命。不过既代钞跋语,“真经”总该一睹为快。于是一周后与舒芜先生的两位女公子暨女孙章章同往周第一窥二珍,算是曾饱眼福。  相似文献   

14.
在大学校园里,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书评,作为对图书的评论文字,本应和大学生的读书生活“相恋”、“联姻”。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整日与书为伴的大学生,很少将对图书的评论付诸文字。一方面,他们要么对书评文字置之不理;要么对书评文字奉若圣明。他们关  相似文献   

15.
几乎每次到北京,都是“银装素裹”的冬天。今年4月到北京,却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伴随着浓浓春意,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张福生同志的陪同下,在北京皂君庙一处住宅区的高楼中,我拜访了仰慕已久的新闻出版界老前辈、著名学者舒芜先生。当我们按几天前约定的时间,叩开舒芜  相似文献   

16.
1999年8月6日,江汉区召开第十七届“金桥”书评活动动员会,中共江汉区委办公室和区政府办公室在会上联合发出《关于举办江汉区第十七届“金桥”读书评书活动的通知》,明确本届书评。以‘三迎三颂’为主题,在全区形成‘多读书、读好书’和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良好氛围”。采取领导推荐和登报征求书目的办法,确定本届书评活动选读的8种书是:《强国历程》、《中南海开始决策》、《澳门的故事》、《中国人民不可欺》、《书与社会》、  相似文献   

17.
从70年代后期香港开创专门的报刊读书园地(报纸“读书版”和读书杂志)以来,联络港、台、大陆三地书业动态和书评作者、历来是香港书文化的重要景观之一。  相似文献   

18.
晚年的萧乾先生在对来访的北京大学师生回忆起当年他组织书评队伍的旧事时评价说:“李健吾是一位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的书评家。”北京大学教授书评学的孟昭晋先生也在《书评家萧乾:八十五岁生日之贺》一文中指出:  相似文献   

19.
学术书评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题目所说,本文只是“学术书评”的“管窥”,而“管窥”也不过是对“学术书评”“家族”中片羽只鳞的反思,谈不上系统,更不能完备。这并非客套,也非谦虚,是作为书评的外行客串而已。就“学术书评”这一名称是否恰当而言,就踌躇不定。因为以前没有这个名称。书评行家杨玉圣先生出过两本书,一本是《学术批评丛稿》,  相似文献   

20.
哲学(8种)     
许多大学生想扩大知识面,要求我们比较系统地介绍一些各门类的优秀普及读物。本刊决定从本期起,开设"大学生之页"栏目,邀请老读书人蔡友先生主持。拟每期推荐一个门类的近年出版的好书若干种,供大家择书时参考。蔡友先生已为本刊及其他报刊撰写书评20多万字,下笔轻松,见解老到,曾在大学及全国公检法司高级新闻研讨班发表读书演讲,反响热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