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广播电视艺术教学,是广播电视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广播电视艺术事业本身发展极为迅速,广播电视艺术教学也在不断处于适应——摸索——改革——再适应——再摸索——再改革的状态和过程之中。本文仅以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改革为例,作一初步探讨。 一、从事业发展的需要调整教学内容 就广播电视艺术事业本身的发展而言,在80年代以前,以广播艺术为主,电视艺术较弱。所以,广播艺术教学的教学内容,应顺应广播艺术的需要,以文学、音乐、戏曲(对应广播电台的广播艺术三大块)三个方面为轴心,设置了相关课程。…  相似文献   

2.
广播学有着自己的研究客体、范畴和理论体系,应当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得到发展.但是,近年来的学术实践表明,广播学正日趋边缘化,这既与广播业快速发展的态势不符,又与广播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学术愿景相背.在广播学学科体系建构中,应明确广播学与电视学、广播电视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彰显其学科的主体性与独立地位.广播学学科体系建设应包括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学科应用实践建设、学科人才培养建设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近年国内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发展状况的分析,认为当前应对该专业的学科定位、课程设置重新梳理,不应盲目扩张专业数量.通过对播音专业学科定位变化过程的分析,认为广播电视播音员和主持人的职业能力需求是播音专业学科定位和课程设置的基础;当前产生的学科定位问题是由于国内广播电视快速发展和剧烈变革,对播音人才的能力需求发生变化造成的.通过对播音专业与语言学、新闻学的关系,以及它的艺术属性的分析,认为播音专业回归其新闻学定位更适合目前广播电视对播音人才的需求;对新闻和娱乐两类播音员和主持人应加以区分,采用更细致的学科定位,进行不同的课程设置.  相似文献   

4.
2006年12月16日,由"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和电视与新闻学院合办的"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广播电视方面的专家学者及课题组成员参加了会议,电视与新闻学院党总支书记雷跃捷代表承办方到会祝贺.  相似文献   

5.
艺术学科体系是关于人类艺术实践活动系统知识的总和,其基本内涵包括艺术史论和艺术创作实践与应用两大体系.艺术学科体系的外延包括所有关于艺术史论体系和艺术创作实践与应用体系的相关学科,主要有一般艺术学、特殊艺术学、边缘艺术学、新兴艺术学四大部类.这也构成了艺术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架.建设中国艺术学科体系应坚持民族性与包容性相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创作)相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哲学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王燕 《新闻爱好者》2012,(21):90-91
随着互联网传播、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新传媒的发展,网络艺术将得到快速发展。一方面,要大力开展网络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网络艺术教育的实践与应用。就目前而言,网络艺术教育的实践与应用应主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通过文化传播,实现网络艺术的文化价值;通过学校教学,构建网络艺术的学科教育体系;通过网络艺术教育,实现传统艺术教育创新。  相似文献   

7.
随着广播电视研究的日趋丰富,其学科建设也备受关注,广播电视学经历了从新闻学下属的一个分支,走向了独立发展的学科之路.广播电视学体现出典型的综合学科的特点,其中的层次、内容关系复杂,对学科体系分类梳理构成了一定的难度.本文在对该领域已有研究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两大领域、三大模块"的架构,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既把握学科体系的逻辑性,又保持学科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8.
2012年教育部学科专业新目录正式确立了“广播电视学”的学科地位,这也引发了我们对学科内涵、知识体系及科学共同体的思考.从认识论角度看,广播电视学属于软应用学科;从社会学角度看,广播电视学目前属于分散型学科;从学科独立的条件看,广播电视学是一门应然学科.鉴于这种学科属性,应从学科交叉的视野出发,进行学科间的交流,以建构广播电视学的知识体系和外在社会建制.  相似文献   

9.
中国广播电视的未来发展,必须基于国家发展的总目标、总任务和基本要求,必须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部分,制定发展战略,引领发展走向。据此,中国广播电视当前和未来发展战略走向将是:构建现代传媒新体系,走多媒体融合发展之路;构建现代传播技术新体系,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之路;构建现代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新体系,走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构建现代广播电视新体制,走"四位一体"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2012年,广播电视学学科地位正式确立,此后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广播电视学研究仍旧存在学理性孱弱与议题重复两大问题,研究者心态浮躁、研究范式古板、研究视域局限等都制约着这一学科的健康发展.立足于融合视野,按照先天自带学科、学科域和后天发育学科的三大维度,借鉴史论、理论、应用、决策、跨学科五分法,对广播电视学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构,试图为广播电视学提供更新的理论视域.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影视艺术学院和文科科研处联合承办的"广播电视艺术学科体系建设学术论坛"于2009年10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上海大学、辽宁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等兄弟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以及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兼职博导、资深教授和学科带头人等60多位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基于广大公民利益的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日臻重要.广播电视作为公民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拓展其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势在必行.与此同时,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呈现出城乡差异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市场“失灵”等问题,进一步彰显了构建覆盖城乡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立足于新时代文艺发展形势,探讨了艺术评论期刊在艺术创作和文化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阐述艺术评论期刊在创作、理论和教育中的角色和意义,提出艺术评论期刊内容建设的核心、路径与方法,包括主体建设与价值立场、跨时态激活话题效应、恪守中立的学术操守、构建创与评的互动场域以及强化评论的对象化作用。文章认为,艺术评论期刊应致力于建设中国艺术评论话语体系、建立交叉评价体系并自觉融入国际化评论语境,呼吁艺术评论期刊应坚守价值立场与人文关怀,为中国文化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4.
广播电视艺术教学,是广播电视新闻学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广播电视艺术事业的迅速发展,相应地对该专业的教学环节提出了更多更具现实意义的要求。由于播音主持艺术课程具有跨多学科的专业特点,在教学方法上又以艺术专业教学法为主,这就决定了播音主持课程在教学环节上既要体现新闻类专业的共性,又要注重发掘自身特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5.
一、广电部门应提升全媒体服务能力. 首先,要对广电网络信息传输服务技术进行创新性融合, 通过构建完善的广播电视全媒体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广电部门的整体服务能力. 例如,传统的广播电视台可以基于既有的有线、无线和卫星网络体系,构建新型的信息互通一体化广播电视体系,并利用互联网、4G移动通信网络,实现广播电视业务与网络技术的融合.其次,要将新型的广电网络终端技术融合进来, 逐步实现广播电视网络终端的标准化、 智能化,并最终实现智能电视终端技术开发的产业化,实现广播电视网络终端智能化水平的迅速提高, 最终实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进步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广播电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带动广播电视行业的快速发展,也使传输覆盖技术日益完善。现如今,广播电视行业建设的范围逐渐扩大,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技术的提高,也使广播电视行业发展走向我国乡镇地区。由此可见,探究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技术体系的构建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速度与科技发展水平,播音主持的相关人员越来越重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本文分析了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创新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及创新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意义,为创新播音主持艺术献计献策,以期得到相关人员的重视,促进该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主题策划     
加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要求,是本期《聚焦》栏目的主题。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在文章中指出,构建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应  相似文献   

19.
体育新闻传播学学科在发展中存在学科边缘化与难以彰显特色两方面的问题.在新文科的全新语境下,体育新闻传播学学科应抓住机遇,遵循守正创新的原则,秉持传承主流与彰显特色并行不悖的新思路,在积极融入主流发展渠道的同时坚守专业特色,在发展实践中凸显学科价值以提高学科地位,在深度探究中构建中国体育新闻传播特色学科体系,谋求学科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指出以往学科馆员评价的不足,探讨了学科馆员评价的本质,分析了全评价理论应用于学科馆员评价的可能性。旨在运用全评价与系统论思想,构建学科馆员评价体系。认为学科馆员评价体系应包括评价目的、评级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方法、评价标准与指标、评价制度六大要素。以天津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为例建立全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