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篮球运动中运动性疲劳的生理生化特点及恢复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峰 《体育科技》2005,26(3):46-48
篮球运动是一项比赛强度大,比赛时间长的运动,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相当高。因此训练也必须达到很大的负荷,但是大负荷训练必然引起疲劳的产生,运用常见的生理生化指标去判断疲劳,并运用合理有效的恢复手段,以达到最大的训练效果,为广大篮球运动的爱好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陈为群 《福建体育科技》2003,22(6):23-26,37
短期集训以成为当今业余田径运动员训练的主要特征,采用恢复训练为主的短期训练计划,可以使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得到较快的恢复。福建省十二届运动会田径比赛行业组短跑冠军陈岩的赛前恢复训练计划是个成功的范例,其训练计划制定,小周期训练内容安排方法等,对业余短跑运动员赛前短期集训计划安排有许多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3.
徐峰 《中华武术》2022,(1):44-46
<正>短跑是田径项目中距离最短,速度最快的极限强度运动项目。短跑是人体运动器官和内脏器官在缺氧的条件下完成最大强度的项目,属于一种极限运动。高强度训练引起身体负荷和心理负荷不断增大,提高了运动员机体在训练后的疲劳程度。俗话说:没有疲劳的训练是无用的训练,但这时运动员的恢复水平也必须提高,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加速机体恢复的,保证下一次有效的训练。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学的发展,提高竞技体育训练的水平被广泛关注和研究,作为项目多,运动量大的自行车运动训练恢复是非常重要的,大负荷训练过后不能及时恢复会直接影响比赛成绩。因此,合理的安排自行车遣动员的训练负荷与恢复,采取科学的方法,加强恢复训练是自行车运动员达到最佳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5.
速度是一切运动的基础 ,短跑训练必须从青少年抓起 ,短跑运动的特点是以无氧代谢能量为主 ,但无氧训练必须以有氧训练为基础 ,有氧训练虽然不能直接提高短跑成绩 ,但能使运动员增大吸氧量 ,改善运动员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功能 ,提高其素质 ,承受大负荷训练和大负荷训练以后的恢复。本文通过对我校短跑组 1 6名男生 ,抽样确定两组进行数据统计比较 ,初步探讨有氧训练对青少年男子短跑成绩影响 ,以便进一步提高教学和训练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现代足球运动水平的发展趋势已经表明,足球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的负荷已逐渐向人类的生理极限逼近。在足球运动水平迅猛提高的同时,由于大负荷、高强度、高密度的训练和比赛给足球运动的发展和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带来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由于大负荷、高强度、高密度的训练和比赛之后运动员产生运动性疲劳的机理以及根据不同的疲劳产生机理进行“对症下药”寻找最佳的方法及时的清除疲劳促进机体的恢复,是当今世界各国足球界进行运动训练科学研究的热门课题。  相似文献   

7.
准备活动是运动员参加训练和比赛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其目的是为了调动身体运动系统和运动器官的积极性,以适应大负荷、高强度训练和比赛的需要,也是避免运动员受伤的重要措施。因此田径运动训练和比赛,也包括所有运动项目的训练和比赛,准备活动都是必不可少的。短跑项目是极其剧烈和高强度的运动,也是出现伤害事故较多的项目之一,此外,也有不少运动员因为准备活动做得不够,比赛成绩不理想。那么,短跑的准备活动怎样做才好呢?  相似文献   

8.
《体育师友》2018,(1):24-25
运用文献调查法对我国短跑运动员力量训练方法进行研究,抽取了我国30名短跑运动员做调查,并结合平时训练的感触和翻看资料得出很多结论,我国短跑运动员力量训练要均衡发展,不但要发展最大力量,速度力量和耐力力量,还要发展核心力量,而且力量训练的负荷也要有限制,科学的超负荷训练使不同的运动员爆发出最大化的成果来,专项力量训练是短跑运动员力量训练的重中之重,然而力量训练后引起身体的疲劳,更需要运动员训练完后安排放松练习进行恢复。  相似文献   

9.
贾铁堂 《中华武术》2009,(10):52-54
运动水平的提高是一个“疲劳一恢复一再疲劳一再恢复”的一个超量恢复的过程。而恢复是体育训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运动后的恢复与训练。中的负荷刺激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运动员要维持连续性的训练和比赛,就应及时地处理好训练后的恢复。其实从整体的方面来看,恢复措施也是训练重要的组成部分。只强调追求大运动量的高强度训练,而忽视训练后的恢复是错误的,整体来看,训练内容、恢复和负荷在训练中应占同等地位,甚至应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近二十年来,尤其从七十年代以后,短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已成为运动员在比赛中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一名短跑教练,我在大学里从事短跑运动员的训练工作已有十八年的经验了,我的经验证实了短跑运动员采用水平高的力量训练计划进行训练,就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制定一个最适宜的训练计划必须要考虑到许多因素,这些因素包括运动员的年龄、运动年限、身体素质、训  相似文献   

11.
如何进行创新和改革短跑教学与训练方法,对短跑技能进行合理的整合,使学生尽快掌握短跑技术,并能在高校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得到正确的运用,提高练习和比赛效果,是高校短跑训练的重中之重。采用了目标设置的训练手段,取得了圆满效果,为高校短跑运动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起跑反应时对短跑成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起跑反应时直接影响短跑比赛成绩,在短跑比赛中有许多运动员由于起跑不顺利,反应时过长而导致比赛失利。起跑反应迅速的运动员在枪声瞬间即刻起动就占了很大的优势,为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奠定基础。起跑反应时的快慢除先天反应素质外,与起跑技术、机体状态、比赛环境密切相关,经过教学训练起跑反应时就能缩短。  相似文献   

13.
根据对我国优秀短跑运动员杨耀祖、倪震杰的培养 ,对短跑运动训练、比赛的规律及安排进行总结、探讨。研究认为 ,如何合理安排全年训练和比赛 ,尤其是赛前训练的安排、对运动员心理状态的调节 ,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只有在赛前对各种因素进行有效地调节 ,合理调控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 ,才能在重大比赛中创造优异的成绩。  相似文献   

14.
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20名田径运动员进行实验研究,对实验组采用放松能力训练,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的速度力量训练,结果表明,在100米起跑阶段,放松技术的作用并不显著,在途中跑和冲刺跑阶段,掌握放松技术对于提高成绩的作用显著,教练员在短跑的途中跑和冲刺跑训练中应适当地加入放松跑技术的训练,让运动员体会放松跑的概念,并运用到平时的训练与比赛中,提高100米跑的成绩。  相似文献   

15.
睡眠与运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部分运动员睡眠状况的调查分析(包括持续时间、深度和质量等),研究了运动训练和竞赛中不同负荷、不同周期和不同阶段的睡眠特征,从而为运动员的恢复和心理调节,以及他们的训练质量和竞赛水平提供有关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改变我国短跑运动落后局面的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检索相关文献资料,找出并分析我国短跑项目落后的五个原因(1 训练方法;2 遗传因素;3 训练及赛后恢复手段、措施;4 教练员水平;5 运动员文化素质)。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短跑项目发展的对策和建议(1 男女项目同时抓;2 把100米和4×100米接力作为突破口;3 改革训练体制)。  相似文献   

17.
马国强  李之俊  米卫杰  刘茂 《体育科研》2010,31(6):55-57,64
分析自行车运动员在场地1 km计时赛和竞速赛中的专项数据变化规律,并与常用的速耐训练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两个项目的专项速度耐力特征,为指导专项训练提供实验依据。1 km计时赛中,运动员往往在最后300 m左右出现体能的明显降低、专项速度耐力下降的现象。竞速赛中三道队员如果不能在前两圈跟骑过程中有效的节省体力,会在第三圈的后半圈出现耐力降低的专项特点。在短距离自行车专项训练中,专项速度耐力应当作为训练重点常抓不懈,并使用合适的传动比和贴近专项的训练方法,使专项训练强度能够保证比赛要求。  相似文献   

18.
Resisted sprint training consists of performing overloaded sprints, which may produce greater effects than traditional sprint training. We compared a resisted sprint training with overload control versus an unresisted sprint training program on performance in soccer players. Eighteen elite athlete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resisted (RST) or unresisted sprint training protocol (UR). Before and after a 6-week training period, sprinting ability, change of direction speed (COD), vertical jumps (SJ and CMJ), mean power (MP) and mean propulsive power (MPP) at distinct loads were assessed. Both groups improved sprinting ability at all distances evaluated (5m: UR = 8%, RST = 7%; 10m: UR = 5%, RST = 5%; 15m: UR = 4%, RST = 4%; 20m: UR = 3%, RST = 3%; 25m: UR = 2%, RST = 3%;), COD (UR = 6%; RST = 6%), SJ (UR = 15%; RST = 13%) and CMJ (UR = 15%; RST = 15%). Additionally, both groups increased MP and MPP at all loads evaluated. The between-group magnitude-based inference analysis demonstrated comparable improvement (“trivial” effect) in all variables tested. Finally, our findings support the effectiveness of a short-term training program involving squat jump exercise plus sprinting exercises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soccer players.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运动学指标分析,对自行车短距离项目几种力量耐力和速度力量训练方法的专项性和有效性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选择上海自行车队短组3名男子优秀运动员为对象。选择2011年全国比赛8场1km计时赛,以及期间分别进行的8节原地750m和蓝线行进750m训练课进行力量耐力训练方法分析;选择同期进行的12场争先赛200m资格赛,以及12节大坡行进200m和牵引125+200m训练课进行速度力量训练方法分析。采用德国SRM系统采集运动学指标,分析数据包括各训练比赛中的功率、频率、速度,同时记录运动成绩。结果:(1)原地750m训练的前两个250m分段及总平均功率(Pmean)和平均频率(Cmean)均显著低于1km计时赛;蓝线行进750m各分段Pmean、Cmean和即刻速度均高于原地750m,且总Pmean和Cmean与1km计时赛相比无明显差异。(2)牵引125+200m训练的两个100m分段的Pmax和Cmean、200m总Cmean和50m分段即刻速度均显著高于大坡行进200m训练和争先资格赛。结论:蓝线20km/h行进出发750m和摩托车牵引125+200m训练方法可能是更加符合专项要求的自行车短距离专项力量耐力和速度力量训练。  相似文献   

20.
场地自行车男子短距离项目包括争先赛、凯林赛和团体竞速赛。凡是符合专项比赛要求的力量就是专项力量,场地短距离项目的专项力量是运动员在最佳传动比的前提下,达到并保持最大骑行频率的踏蹬力。场地男子短距离项目的专项力量训练应采用小负荷快速发力的训练形式,训练手段应在动作结构、肌肉用力顺序和供能方式等方面与专项运动特征相近。目前,在一般力量训练与专项力量训练的关系、专项力量训练手段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