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芳 《教师博览》2004,(9):10-11
高考.能否从“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转变为“引导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指挥棒”?高考.能否科学定位普通中学的教育目标,让学生掌握就业谋生的技能?高考,能否由国家包办的制度.逐步变为推行国家统考和高校自行录取相结合的考试办法.发挥高校的主动性……这是人们对中国高考制度的期盼。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虽然高校不断大规模扩招,高考改革不断深化,但高考竞争程度并没有丝毫减弱,竞争重心不断上移,从能否上大学能否上名牌大学,读热门专业。众所周知,高考成为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的指挥棒,考什么,教什么;考多难,教多难。  相似文献   

3.
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系统改革工程,包括标准、内容、方法、评价等所有教育环节。作为评价的重要点,高考尤其不能例外。不啻因为高考成绩是影响高校招生“取弃”的最重要关口,更因为高考事实上是显在潜在“领导”者基础教育教学的“指挥棒”。所以,能否用教育的眼光审慎地审视、评析高考试题,是直接关系着把教育实践引向何处的大问题。本...  相似文献   

4.
任何关于高考的风吹草动,都会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2006年3月3日,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向社会公布自主选拔录取改革方案,到4月15日同时宣布预录取名单。两校的改革如同巨石击水,激起层层波浪,引发各种话题。如果把高考比作教育的指挥棒,现在,复旦也在挥舞着10%的指挥棒。她希望“指挥”出怎样的乐章?而整个社会这支“乐队”又将随之产生何种变化呢?复旦:挥舞什么样的指挥棒?1.自主招生VS教育公平——大学自主选拔人才的理念会不会冲击传统的公平观?公平——几乎来自所有高校之外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两个字上。自主招生会导致不公平吗?家中有两…  相似文献   

5.
《师道》2011,(1):60-60
对高考指挥棒的责难是如此多,对于高考指挥棒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了。《人民日报》曾刊载《高考改革新动态》一文,其中有这么一句话:“5省区的高考改革新方案的内容不尽相同,但目的是一样的:与高中课改有机衔接,发挥高考指挥棒作用,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笔者对于“发挥高考指挥棒作用”深有感慨。(见《中国考试》,作者:刘文超)从反对用高考作为指挥棒到承认指挥棒并要求发挥指挥棒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高考因其“指挥棒”作用对基础教育具有极强的导向功能。只要大学招生的选择性存在,高考则是必需的,也必然存在。但现行高考错了:错在单一化,错在一贯制,错在导向。现行高考的错误导向,已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倡而不行、推而不动的最大障碍,现行高考制度必须改革,其思路是:高考改革应十分注意发挥“指挥棒”的导向功能,应建立较科学的甄别考生差异性的指标体系,高校招生模式应该多元化,高中在高校招生中应有参与权与发言权等。  相似文献   

7.
一年一度的高校招生考试结束了。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又自然而然地议论起今年的语文试卷,揣摩着这根“指挥棒”对今后教学工作的影响。其实,试卷成为中学教学工作的“指挥棒”,并非命题者的初衷。高考  相似文献   

8.
高考,素有“指挥棒”和“瓶颈”之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要求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呼声也日渐增强。日前上海市教委有关部门正在酝酿制订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本刊特约请有关人士对此发表各自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高考的命题倍受关注,因为高考每每被指责为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尽管这有点代人受过之冤,但其“指挥棒”的作用却难脱干系.因此国人越来越寄希望于高考的“指挥棒”能将应试教育引向素质教育.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  相似文献   

10.
自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语文试题就以其特殊的地位显示了它的导向性,而且强有力地影响着中学语文教学。“高考指挥棒”这个名称就是由此而来的。在高考语文试题的影响下,十四年来,“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这已经成为一部份中学语文教师教学指导思想了。那么,抱着这一指导思想进行教学对不对呢?显然,这是片面的。不过,从客观上讲,要求教师完全摆脱“指挥棒”,去另辟蹊径,恐怕这也不够现实,也是很难办得到的事情。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一是希望教师能全面正确地认识高考语文试题,扬长避短;二是希望高  相似文献   

11.
李勇 《中国考试》2005,(5):6-10
高考命题是整个高考系统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高考试题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考试的科学性、公平和公正性,影响高校选拔新生的质量.而且也影响着中学的教学,因为以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目标的中学教育一时尚无法改变。高考的“指挥棒”作用是客观存在的.所以长期以来,高考试题的质量一直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回顾120年来我国教育方针从“德智体”到“德智体美劳”的演变历程,探析各“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可为当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参考。高校考试招生对高校和高中有强大的影响力,更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在当前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应根据“高考指挥棒”理论,依照“五育”的时代新内涵,构建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的高考体系、“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高考招录评价体系,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文自修》2005,(9):48-51
毋庸讳言,高考是教育的“指挥棒”,而执掌这根魔棍的,就是命题和阅卷,为了让高考这根“指挥棒”的指向更符合二期课改的理念,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本社与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在初夏六月高考阅卷硝烟甫散之际,联合举办了“上海研讨会”。与会代表有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沈本良,命题与研究组雷新勇主任和霍敏老师,教育部语言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巢祺、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语言教研员步根海、上海地区语文试卷阅卷负责人周宏老师、上海师范大学周红副教授,以及区教研员代表和教育代表等。华师大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谭帆和《中文自修》杂志主编李锋主持会议。像这种由高校学术团体牵头、相关几大阵营强强联手,共同研讨高考问题的活动,在本市尚属首次,下面,是本次会议的焦点……  相似文献   

14.
一、化学试题的特点 1、试题导向明确,突显课改理念高考命题方式一向是中学教学的指挥棒,回眸“3+X”以前的高考,学校为追求升学率,师生为提高考分,教学围绕着高考指挥棒转,加班加点、题海战术,导致应试教育横行,素质教育难于实施。高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即使实施新课程,它对中学教学仍然会有很强的导向作用,高考命题如何发挥好指挥棒的作用,渗透新课改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5.
对于教学工作来说,高考试题可不可以成为一根指挥棒?我看不但可以,而且应该。如果把我们的教学改革比作是一支宏伟的交响乐,那么国家级的考核或测试,理当成为一根使全体乐队队员专注于统一目标的指挥棒。问题不在于它该不该充当指挥棒,而在于这根棒指挥的是不是得当,它所指示的是不是正确的方向。事实上,我们的教师同志,每年高考一过,也总要认真地来研究高考试题,有人把这叫做“窥测方向”。这样做对不对?需要不需要?我认为做得对,也完全需要。问题也不在于该不该“窥测”,而在于“窥测”的是题面形式还是试题所体现的关于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以上对高考“指挥棒”的一点认识,是我下面讨论今年高考作文试题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16.
加强对成人高考的研究和管理俗话说:“高考是中学的指挥棒。”高考过后,普通中学上至校长,下到教师,都把钻研试卷当成头等重要的大事,结合试卷和考试情况,制订和布置下一年的教学计划,有不足立刻改进。不是说普通中学教学围着高考指挥棒转完全正确,而是说人家研究...  相似文献   

17.
苏有朋  邹凯 《高中生》2012,(10):4-5
有学者说:“有什么样的考试,就有什么样的公共文化。”换个角度看考试的“指挥棒效应”,不同国家的“高考”有不同的命题诉求。让我们放眼世界,看看“洋高考”的部分考题吧。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们国家,高考或许是最为重要的考试,它对高中阶段的教育,乃至整个中小学教育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它决定着学生的未来与前途,关系到每个学生与家庭的切身利益,因而对家庭教有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高考是一个“指挥棒”,高考的改革对整个教育改革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高考向何处去”成为广大家长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19.
前些年,我们曾听到了许多对“围绕高考指挥棒转”的批评、指责。但是,事实又证明高考对于教学确有指挥作用。既然确有指挥作用,高考命题及近年颁布的《高考考试说明》就努力使“指挥”更正确,这正是命题组的追求,而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总之,上上下下不仅承认了高考的指挥棒作用,而且认真研究应怎样发出正确的指挥信号。在我们认真研究《高考考试说明》和高考试卷到底对教学发出了哪些指挥信号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些信号极少是“明示”的,更主要的则是“隐含”性的指挥信号。因为“考纲”和考卷的第一宗旨是准确地选拔具有学习潜能的…  相似文献   

20.
无庸讳言,高考在我国,是一根强力指挥棒,是应试教育的风向标。中国高考的特征,可以说是“一考定终身”,甚至“一分定终身”,这种以一次考试来评价并淘汰学生的制度,多年来遭到有识之士的强烈批评。今年,一些重点大学开始自主招生的尝试,也是因为看到了这种评价制度的不合理。近日,美籍华裔学者黄全愈出版了新书《高考在美国》。我们看到,美国也有多如牛毛的考试,也有高考,甚至高考录取标准也是初、中等教育的“指挥棒”,但这是一根与中国高考截然不同的“指挥棒”,里面包含了对一个学生评价的种种方面。这里面有没有我国可以借鉴学习的东西呢?为此,本版摘编出若干章节供读者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